文梦网

孔子在郑国成了丧家狗

linx

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二十六讲、孔子在郑国成了丧家狗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上一讲里,我们了解到,孔子在老家宋国很不顺利,遭到了大司马桓魋的敌对,最后,他只好逃命一样地离开了宋国。

为了保全面子跟性命,孔子决定接下来去郑国。去的路上,倒是没发生什么危险,安全问题算是解决了。那接下来,孔子要考虑的就是生计跟事业。

但事实证明,郑国也不是孔子的福地。在这里,甚至比他在宋国的时候还憋屈。而这个基调,在他走进郑国都城的大门之前,就定下了。

那这一讲,就让我们从孔子师徒在都城之外的遭遇讲起。

落魄东门外

郑国都城叫新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新郑市。因为孔子师徒是从东边的宋国过来的,所以他们得从东门进城。

给你介绍一下,这个东门,可是郑国最发达的商业区,路上人挤人,跟现在的商业步行街差不多。

而在当时众多的诸侯国里,郑国商业最发达。

根据史书《左传》记载,郑国商人们甚至有自己的商业公会,能团结起来跟国君谈条件,不让政治干预商业。其他国家的商界人士,就没有这么高的影响力。

这样的盛况,在孔子编辑的《诗经》里也记载了。

《诗经》里有一组诗歌,叫做《郑风》。风,指的就是地方风情,《郑风》就是郑国的民间诗歌。

其中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意思是,新郑的东门外面,女人多得挤满了街道,这就是新郑的繁华场面。

但是,东门外商业区的这份热闹,却给孔子师徒带来了麻烦。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因为人多,车也走不快,孔子就决定下车自己走两步。但挤来挤去,孔子还没走多远,就发现自己走丢了,身边一个学生也看不到了。

学生们很快也发现老师不见了,都很着急,但人这么多,不知道从哪里找起。好在有个叫子贡的学生很聪明,他想到孔子的外貌特征很明显,可以用来跟当地人打听。

很快,就有人告诉他说:刚才我在东城门下面,看到了一个外地老头,个子很高,长得奇形怪状,又累又迷糊,像一条丧家狗在转来转去。

子贡找过去一看,果然是孔子。孔子也很吃惊,问他说:这么乱的地方,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子贡回答说:有个本地人告诉我,说东门下面有个人,头长得像谁,肩长得像谁,反正都是像古代的圣人;整个儿看呢,却像条很彷徨的丧家狗。

子贡这句话,《史记》的原文是:“累累若丧家之狗”。我们今天说的丧家之犬这个词,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

孔子听完,也心里明白:丧家狗这句,肯定是原话。至于前面说他哪里哪里有点儿像圣人,估计是子贡的润色和创造,目的是想让自己别生气上火。

于是,孔子笑着对子贡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人的相貌不重要,不过说我像丧家之狗,我确实很像啊!

你看,孔子也知道自己现在混得很惨:丢了官出来周游,一直没遇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反倒差点被人追杀。这让他怀抱的期望值越来越低。

毕竟,自从丢官以来,孔子已经受过不少挫折,他有点接受现实了。

比三桓更厉害的“七穆”

所以,虽然在东门出了点儿小插曲,但孔子这次到郑国,心情还是比较放松的。

一来,那位桓魋威胁不到他们师生了。因为郑国跟宋国关系很差,而且,郑国也是“东方反晋联盟”的成员,算是自己人。所以,宋国人不太可能追杀到这里来。

之前,孔子选择向郑国逃命,肯定也都考虑了这些因素。你看,他的生存经验也挺丰富的。

同时呢,郑国和鲁国、卫国一样,都是从周王室家族分封出来的诸侯国,祖上都是一家人,而孔子毕生都在弘扬周朝的文化。那从常识来推测,他在郑国找个职务,应该问题不大。

从史料来看,孔子师徒在郑国的确没有遭到暗杀,但其他的,就远没那么理想了。

进城以后,别说上层贵族,就连小贵族都没有人出来招待他们。这说起来,真有点不合情理。

你看,“东方反晋联盟”有四个国家,齐鲁卫郑。鲁国就不说了,另外的齐国和卫国,都对孔子很不错。齐景公和卫灵公虽然没让孔子当官,但都挺给面子的,招待条件也很好,有时还能接见一下。

唯独这个郑国不一样,从上到下,都没人搭理孔子。这还不如宋国,那里至少还有个贵族,就是司马牛来拜师呢。

这背后的原因啊,历史上还没人猜透。我呢,在研究春秋寡头政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郑国这时候的政治局面。

跟鲁国一样,郑国也是几大家族世袭的寡头政治。孔子呢,一直不满意这种局面。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就搞过“堕三都”这样的大动作,来试图削弱三桓寡头。这些,郑国的寡头们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那他们当然不会接纳孔子。

而且,郑国寡头垄断的程度,比鲁国还要严重。鲁国只有三桓三个家族,郑国的贵族寡头,足足有七个。因为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所以简称“七穆”。他们垄断郑国已经有一百年了。

至于郑国的国君,那比鲁国的可惨多了,完全是七家操纵的傀儡,甚至经常被杀掉。

总的来说,郑国的寡头共和制度是最稳定、最封闭的,连阳虎那种家臣掌权的局面都没出现过,更别说出现孔子这种小贵族进中央、当大官的情况了。

那在这样的背景下呢,郑国虽然也加入了“东方反晋联盟”,跟鲁国一起对付晋国,但那纯粹是为了所谓“国家”的利益,也就是七穆家族的利益。他们跟孔子这个人,是完全没私交,也对他没有丝毫的好感。

至于郑国的其他小贵族,自然也就不敢跟七穆去作对,去招待孔子了。

这样来看呢,当地人说孔子像一条“丧家狗”,不仅是他走丢后的可怜相,也预示了孔子在郑国的遭遇。

孔子为什么骂郑国的诗歌

那孔子后来是怎么看待自己这段经历的呢?

很奇怪,各种史书里都没有相关记载。但孔子曾经两次评论郑国的诗歌,我认为其中隐藏着他对郑国的感受。

在《论语》的《卫灵公》篇里,孔子跟颜回说:我要是执政的话,就要严厉禁止郑国的诗歌,把奸佞之人赶走;因为郑国的诗歌都很淫乱,而奸佞的人会败坏道德。

原文是:“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孔子这个评价,你琢磨一下,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一般来说,你说郑国的诗歌淫乱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它跟坏人相提并论呢?而且在《论语》里,孔子把郑国的诗歌跟坏人放在一起来说,还不止这一次。

这就值得我们想一想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先来看看,是不是郑国的诗歌本身有问题呢。《诗经》里,确实有很多郑国的情诗,可能和所谓的淫乱沾一点边儿。

但别忘了,《诗经》就是孔子晚年编辑整理的。如果孔子真觉得情歌败坏风俗,那他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呢?

不说别的,就说前面提到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那一句。它不但是情诗,还会让孔子想起那次丧家狗一样的经历。可是孔子也没有删掉这首诗啊。

所以,我认为,孔子并不是真的觉得郑国的诗歌不好,而是在借诗歌指桑骂槐。

他骂的,就是郑国上层这次对他的冷遇。你看,他不是对这段经历没有意见,只不过出于现实层面的考虑,他只能支支吾吾,不能明说。

毕竟,郑国的寡头势力太强大,不能得罪。另外呢,孔子也是因为出身不够高贵,才受到了七穆的冷遇。

如果为这个去公然抗争,就等于在强调自己的低微身份。这只会适得其反,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这个话题上面来,对孔子来说,这后果就更不妙了。

出门才知家乡好

孔子对郑国的这种沉默,正好跟他对两位老熟人,也就是对卫灵公和齐景公的批评,相映成趣。

在《论语》里面,孔子直接批评过卫灵公,说他只知道好色,不肯重用有德行的人。至于齐景公,孔子也不满意,评价他生活奢侈,还说齐景公死后,没有得到世人的任何好评。

这些评语,都挺刻薄的吧。

而对郑国呢,孔子却一个字都不敢批评,只能借口诗歌,说两句酸溜溜的、不明不白的话。这就叫,说得出来的痛不算痛,说不出来的,才是真痛。

我估计,孔子出来这么走一趟,应该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

之前生活在鲁国、齐国、卫国的时候,他总是很不满,觉得当权者不肯重用自己。其实多走一走就知道了,跟郑国的经历相比,孔子之前在鲁国、卫国、齐国,过得已经很幸福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孔子出生在郑国,会是什么命运呢?可以肯定,他永远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中国历史上,很可能也就不会出现孔子这号人物了。

小结

好了,这一讲,我们了解了孔子在郑国的遭遇,惨得就像一条丧家狗,一丁点儿希望都看不到。而且,他还有苦不能说出来,只能吃个哑巴亏。

到现在,主要的中原国家,孔子都去过了,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机会。那他接下来还能去哪里发展呢?留个悬念,我们下一讲继续。

最后,我想请你来给孔子复个盘,总结下他之前在齐、卫、宋、郑这些国家碰壁的原因,给他接下来的游历出出主意。欢迎在微信群留下你的看法。

划重点:

1. 孔子承认自己像一条“丧家狗”,其实是在形容他在郑国都城外走丢后的惨状。

2. 郑国贵族不喜欢孔子,是因为郑国是寡头当道,而孔子恰恰是寡头贵族政治的反对者。

3. 孔子在《论语》里批评郑国诗歌,并不是他真觉得郑国诗歌不好,而是在借郑国的诗歌指桑骂槐,骂郑国上层对他的冷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