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孔子是颜回和子贡混和体

linx

  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三十三讲、孔子是颜回和子贡混和体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团队正在向着楚王的军营赶路,争取在吴楚开战前把情报送到。但途中,他们却被蔡国人追上来、包围了。

  在周游列国的这几年里,孔子有过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其中最危险,就是这次。

  因为来自外部的威胁,又引发了孔子团队内部的分歧,有些学生开始当面质疑孔子的做法。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个年轻学生,也就是颜回跟子贡的意见。

  那孔子更认可谁呢?这次危机最后又是怎么解除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危急中的“单独谈话”

  《史记》记载,在被包围的几天里,孔子的状态还算可以。他每天就是读读书、弹弹琴,就像在野外度假一样。但学生们可做不到这么潇洒,他们都饿得东倒西歪,生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慢慢地,大家开始有意见了。再这么硬扛下去,就算蔡国人不动手,也得出人命啊。指望楚国人的援军,那是远水不解近渴。

  现在大家要活命,就必须得跟蔡国人妥协,回到蔡国去,不介入楚国的军事行动。

  但孔子不愿意这么做。要知道,自从当官以来,他在面子上可是从来没输过的。无论面对怎样的危险局面,比如学生进监狱,团队被匡城人集体绑架,甚至被桓魋追杀等等,孔子都没有示过弱。

  他的原则就是,带着团队在江湖上混,气绝对不能泄,架子绝对不能倒,不然会永无出头之日。

  更何况,如果迫于压力,不去见楚王,那他这两年的辛苦工作就都前功尽弃了。别忘了,周游列国这几年来,这可是他第一份能干实事的工作。

  但是外来的威胁,跟弟子们的意见,又不能假装不存在。于是,孔子决定找学生代表来单独谈话,听听大家的想法。第一个叫来谈话的是老弟子,子路。

  孔子先背诵了两句《诗经》里的诗,“匪兕sì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我又不是野牛,又不是老虎,整天游荡在这荒野里做什么?

  这是在用野牛跟老虎的处境,来类比他们当前的困境,当时贵族们都习惯这样,用一句诗来引出话题。接着,孔子就问子路:子路啊,你说说,到现在这地步,是我推行的“道”有什么问题吗?

  子路从来都敢质疑老师,经常气得孔子吹胡子瞪眼,这次也不例外。他张嘴就说,老师您可能还不够聪明,也不太会办事儿,实现不了您自己提倡的仁义和智慧,所以,咱们才混到了这个地步。

  孔子立刻反驳说,历史上,那么多仁人志士都没好下场,我现在还没他们惨呢,难道出点事儿就怪我自己吗?

  说完,他就把子路赶走了。

  子贡的低调建议

  接着,孔子找来子贡,问了同样的问题,让子贡帮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倡导的政治理念出了什么问题。

  子贡是这么回答的:老师啊,您的道,是太伟大、太高深了,一般的人理解不了,所以才没人接受啊。

  接着,子贡就建议说:“老师您看,是不是可以把目标降低一点呢?”

  子贡这么说,是建议孔子务实一点,放弃过于高远的理想,先实现初步的成功再说。

  在当时的语境里,他可能是在委婉地指出,孔子在蔡国搞那些秘密活动,可能也是想介入大国政治,来试图重塑国际秩序。而子贡呢,觉得这其实有点不切实际,而且很难给团队带来现实的好处。

  子贡的这个回复,实质上跟大师兄子路的意见差不多,但他表达得更委婉。按理说,应该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但孔子还是被激怒了,他批评子贡说:子贡啊,俗话说得好,种庄稼的不会种菜,手艺好的不会伺候人,人只能有一个特长。我们君子的使命,就是为天下人立规矩,不会低三下四、讨人高兴!看看你自己,整天光想讨好别人,子贡啊,你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这听起来,感觉是孔子不太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他声称征求意见,但真正的意见又都听不进去。所以子贡碰了一鼻子灰,也被赶出去了。

  颜回的鼓励

  下一位进来的是颜回,他的回答跟前两位大不一样。

  他说:老师别担心,您的道这么伟大,您就这么一直推行它,没人用怕什么?没人用您的道,才说明您是真君子!道不好,那是咱们的耻辱;咱们的道好,当权者还不肯用,那就是他们的耻辱。没人用怕什么?没人用,才说明您是真君子!

  听到这话,孔子总算开心了,也有心情开个玩笑。他说:你真不愧是老颜家的孩子啊!你赶快发财吧,我去给你当个管家,再不操心外面这些破事儿了!

  孔子跟弟子们的单独谈话,就这么结束了。

  看来,他并不是真的要反思,也没想改变初衷,他只是希望有人给自己打打气、壮壮精神。

  因为这两年在蔡国活动,让学生们跟着他担风险,万一出现失控局面,他真没法跟这些学生们的家里交代,所以孔子其实心里很不安,甚至是愧疚。但学生们大都体会不到孔子的这份心思。

  只有颜回,绕开了最敏感和最危险的话题,给了孔子最需要的安慰。

  说起来,这三个弟子的意见,也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子路这人,前面课程里介绍过不少,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子贡和颜回这两位呢,是新一代学生的代表,但之前出现得比较少。那下面,我就来带你认识一下他俩。了解他们的个性以后,你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这次给孔子的回答,会这么不一样。

  先来看颜回。他是孔子母亲颜家的亲戚,应该是孔子的外甥辈,这时候刚 33 岁。

  在《论语》里面,颜回是孔子表扬最多的学生,因为他学习勤奋,安贫乐道,哪怕在孔子当官的时候,他也一直在过穷日子。

  而且,别管孔子说什么,他都会默不作声地记住,然后一五一十地照着做。

  孔子曾经说,颜回这孩子嘴太甜,说的都是我爱听的。但不会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孔子这话,听起来像是批评,但其实他心里还是很喜欢颜回的。特别是被围困的这次,颜回的回答,简直成了孔子的信心来源。

  子贡 vs 颜回

  说完颜回,再说子贡。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个“成功学家”。子贡给孔子的建议,一般都是怎么能取得现实的成功。

  这跟颜回的暖心风格,差不多是两个极端。而且,他俩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不一样。子贡比颜回小1岁,是卫国人,出身可能稍微高一点,是低级贵族,也就是所谓“士”。

  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时候,子贡来拜师求学,同时还找了一个外交方面的工作。后来孔子丢了官,子贡也辞职出来跟着他周游列国。

  子贡这人的特点是聪明,口才好,喜欢社交。孔子很讲究“因材施教”,所以他就重点培养子贡的社交能力,而不是传授太高深的学术知识。

  在跟着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贡开始经商做生意,而且还挣了大钱。他在商业上的成功,经常让孔子很困惑。

  比如,孔子说:颜回这孩子,处处听我的话,可干什么都很失败,穷得要喝西北风。子贡不听我的,到处去做买卖,偏偏能赚大钱。

  不仅孔子喜欢拿颜回和子贡做比较,这两人心里其实也在摽biāo劲儿。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如果你跟颜回比,谁更强啊?

  子贡忙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他听您老一句话,自己能总结出来十来个道理。我能总结一两条就不错了。

  这话说得孔子很高兴:确实啊,咱们都比不上颜回。

  从孔子的这些话来看,他似乎更喜欢颜回。但有意思的是,每每到了关键时候,能帮助和影响孔子的,却总是子贡、而不是颜回。

  比如当初,孔子在新郑东门外走丢了,是子贡找到他的。再比如,之前孔子想要过黄河去找阳虎,也是被子贡给劝下来的。

  为什么派遣子贡

  而在这次,孔子师徒被蔡国人包围着,眼看就要山穷水尽了,他找人聊天的时候,最认可的是颜回,但到了要解决危机的时候,孔子还是会选择子贡。

  《史记》记载,到最后,孔子决定派子贡出去、找楚昭王救助。至于为什么是子贡,书里没有写。

  我推测呢,可能跟子贡擅长做生意有关。因为他这几年赚了不少钱,而且用钱来打点关系,子贡肯定也不陌生。这是其他学生、甚至是孔子本人都做不到的。

  最后,子贡也的确圆满完成了任务。楚昭王得到子贡的消息之后,连忙派兵过来,赶走了蔡国人,把孔子团队护送到了自己的军营。

  到这里,孔子师徒“困于陈蔡”的这段历险,就算结束了。

  小结

  好了,在这一讲里,我们了解到,面对内部的质疑跟外部的威胁,孔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找来学生们单独谈话。

  在他看来,颜回的回答是最知心的,但最后他却选择了子贡来解决这次危机。

  听起来,孔子有点言行不一,但这其实正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这两个学生,分别代表了孔子个性里的一个方面。颜回是理想主义和学者气质,子贡是现实功利的实干家。这两个人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孔子。

  在《论语》里,孔子经常提起子贡和颜回这俩人,除了刚才提到的,还有好些。在这里,我也想请你去了解一下这两人个性的不同,然后在微信群跟大家分享讨论。

  至于孔子团队脱险之后,他们能不能见到楚王?他们的这番辛苦又会有怎样的回报呢?

  我们下一讲继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