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二十五讲、孔子在宋国被人追杀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我前面说过,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国君家族,在当年地位挺高的。不过到了孔子这一辈,他们家族已经在鲁国落户二百多年了,孔子之前也没什么机会回老家看看。
现在呢,既然卫灵公这里没有发展前途,孔子就想,不如去老家宋国试试,反正是到处找工作嘛。而且,也该回去看看祖先的家园了。
但现实很残酷,别说在宋国受到什么欢迎,孔子甚至还遭到了追杀,差点儿连命都没了。有点奇怪,为什么老家人会这么对待孔子呢?
这一讲,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东方联盟”的外面
宋国在卫国的东南边。孔子告别卫灵公以后,路上没走几天,就到了宋国的都城商丘。没错,它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这个地名三千年都没变过。
这时候的孔子刚57岁,干劲儿还很足,觉得老家应该会重视自己,可以找到个满意的职务。
但他忽视了一点,就是他在鲁国从政期间,主导过“东方反晋联盟”这个项目。而宋国呢,不巧,它是晋国的忠实伙伴,也就是鲁国、齐国这些国家的对手。
所以,宋国人并不喜欢作为政治人物的孔子,哪怕他是国君的远房亲戚。
当然了,孔子已经离开了鲁国政坛,宋国人没必要为这些记仇,去抓他、驱逐他。但孔子要想在这里打开局面,就很难了。
来自国防部长的仇恨
孔子一行人刚到商丘的时候,别说国君,甚至都没有贵族愿意接待他们。这样的冷场,完全超出了孔子的预料,也不符合春秋贵族社会的礼俗。这背后肯定是有人在使坏。
谁呢?
就是宋国现任的大司马,对应到现在的官职,就是国防部长。这位大司马的名字叫桓魋,魋表示某种鬼怪。
但你别把桓魋想象得很丑陋、很凶恶。其实,他是个很年轻的贵族,长得很漂亮。那他跟孔子会有什么恩怨呢?
我认为,这可能牵涉到桓魋和宋国国君宋景公的关系。从史料来看,这两个人之间很暧昧,谁也离不了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对同性情侣。
本来呢,这在孔子时代的贵族圈子里并不算少见,也不干孔子什么事儿。但有时候,事情之间,总会有出人意料的关联。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倒几年。
那时候,桓魋和国君算是在热恋期,宋景公会经常拿走一些大贵族的好东西,送给桓魋。这一来二去的,桓魋就得罪了不少人,最后还跟一些贵族打起来了。
桓魋有国君撑腰,自然占优势,失败的贵族就只能离开宋国。其中,有些人就逃去了鲁国。
这些事发生的时候,孔子正好在鲁国当官。那桓魋很可能为这个记恨孔子,觉得他支持自己的敌人。
另外呢,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孔子的理论学说让桓魋很不喜欢。因为孔子对于男女关系、家庭伦理非常保守。别说男人之间的恋情,他连男女谈恋爱都管得很严。
我前面提到过,他在鲁国当政的时候,街上的男男女女都不敢牵着手走路。
而桓魋跟宋景公,不但不符合传统的家庭伦理,而且还是君臣之间的私情。孔子呢,一直都主张君君臣臣,就是君臣之间,应该是严格的雇佣关系,不能牵扯别的私人感情。
那你想,要是孔子在宋国掌了权,肯定要搞道德建设,让宋景公注意私生活,那桓魋得活得多难受啊。
所以,不管是因为政治上、还是道德伦理上的原因,桓魋都不可能待见孔子。那他凭借本身的势力,给孔子一个下马威,就说得通了。
倒霉的大树
但孔子也没那么容易被吓倒,他当过鲁国的高级官员,也经历过不少世面。之前在匡城被劫持了五天,他都没服软,现在到了自己的故乡,就更不甘心示弱了。
所以,他还是安心地在商丘住着,整天给弟子们开班上课。
按孔子的打算,如果能吸引一些年轻人来拜师求学,那他就能建立起本地的关系,然后慢慢寻找机会。山不转水转,桓魋也不可能永远一手遮天吧。
很快就到了夏天,天气很热,孔子租的房子又很简陋,连个像样的院子都没有。所以,孔子只好带着弟子们,去临街的大树底下练习“礼仪”。
这本来是没办法的事儿,但在桓魋看来,孔子这简直就是在示威啊:我这堂堂的国防部长,国君的爱人,怎么能镇不住一个外地来的老学究呢。
于是,桓魋放出话来,说孔子不会有好下场。同时,他还让人砍了孔子家旁边的那棵大树。这样一来,房东先怕了,不敢让孔子再住下去了。
学生们也觉得很危险,劝孔子赶快离开。到了这时候呢,孔子也没法坚持了,但他还端着架子,故意慢腾腾地收拾东西。他对学生们说,“我有老天赐我的德行,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
刚才讲的,《史记》和《论语》里都有记载。其中,有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孔子肯定知道,现在局势很危险,那他为什么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急、不害怕呢?
因为他很清楚,桓魋在商丘城里动手的可能性不大。毕竟,那样就太丢宋国的面子,不符合春秋贵族社会的规矩。
战国的《孟子》这本书记载,桓魋的确没准备在城里动手。他的计划其实是在城外半路上设下埋伏,好像孔子很不幸,遇到了图财害命的劫匪。这样,宋国和自己就不至于太丢脸面。
可是桓魋没算到,他有个堂兄弟,叫司马牛,因为很崇拜孔子的学说,已经偷偷拜在了孔子门下。桓魋的这些打算,也都被他透露给了孔子。
收到警报之后,孔子师徒就改变了策略。《孟子》里说,他们是“微服而过宋”。意思是,大家换上了穷人的衣服,打扮成流浪汉,然后逃离了宋国。
你看,真到了需要的时候,孔子就不再端架子了。这种现实主义的聪明劲儿,孔子平时不太显露,但关键时刻都能用得上。
逃生的智慧
那接下来,孔子会去哪里呢?稳妥一点的话,他可以回到卫国,毕竟卫灵公对他很不错嘛。但孔子放不下面子。
当初,是他觉得卫灵公不重视自己,才主动离开的卫国。如今要是在外面混不下去,灰溜溜跑回去,这种事儿孔子可干不来。所以他决定,去西边的郑国。
而且,去郑国也有安全方面的考虑。因为当时的人都知道,孔子在卫国曾经过得不错,都会觉得他现在大概率应该是回卫国。所以,桓魋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设下埋伏。
那相比之下呢,去往未知的郑国,是个出人意料的选择,说不定可以正好躲开桓魋的暗算。
同时,根据史书的记载,宋国到郑国的这条路,在当时是比较荒凉的,有一大片无人区,没有村落和旅店,只能风餐露宿,过纯粹的野外生活。
这样来看,孔子的选择,的确是真正的不走寻常路了。
于是,孔子就带着弟子们,朝着郑国方向急忙赶路。
小结
好,那讲到这里,孔子在老家宋国的经历,就算结束了。
本来呢,他是满怀期望回的老家,但没想到,因为跟桓魋的个人冲突,差点儿搞得性命不保。而在这之后,孔子也没有再到过宋国,哪怕是绕路也要躲着。毕竟,宋国有桓魋嘛,他没必要去硬碰硬。
至于那位偷偷仰慕孔子的司马牛呢,后来他离开了宋国,一直跟在孔子身边,著名的“孔门七十二弟子”里面,就有他。
在后世的人看来,孔子回老家这段经历,可能显得有些荒诞,有拉丁美洲小说《百年孤独》的感觉,不像是真实的历史。
其实呢,这种荒诞感,恰恰是宋国的独特气质、是它的常态。这一点,跟拉美文化也有些类似。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背景知识,去了解下宋国的独特历史和个性。
至于孔子,他下一站在郑国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这里先给你剧透一下,他在郑国遇到了冷暴力的排斥,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条“丧家狗”。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下一讲继续。
最后,给你留个小问题,就是在春秋的时候,像孔子这种当过大官的高级贵族,如果因为私人原因出国,到了其他国家,一般都会住在当地的大贵族家里,而不是自己出钱找地方住。
这是为什么呢?欢迎你在微信群留下你的猜测,跟大家一起来讨论。
好,我们下一讲见。
划重点:
1. 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老家宋国人并不欢迎孔子的回家,这加大了他在宋国打开局面的难度。
2. 因为政治斗争跟伦理倾向的缘故,宋国的大司马桓魋处处跟孔子作对,甚至还差点儿暗杀了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