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背景知识:孔子最为什么最推宗周朝

linx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属于东周,之前是西周王朝,再之前就是夏朝和商朝。我们一般说孔子是春秋人,要是把坐标轴拉大一点,也可以说孔子是周朝人。要是再往上追溯一下,孔子本人其实还是商朝人的后裔。因为他属于宋国国君家族,而这个家族就是商朝王室的后代。

  由于这种历史原因,孔子就很喜欢对比夏商周三朝的文化和制度。比较下来,他认为周朝吸收了夏朝和商朝的各种优点,所以最文明、最有秩序,值得他学习。他在《论语》里面的原话叫:“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孔子不就生活在周朝么,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本朝的东西呢?

  这是因为,孔子推崇的周朝初年的社会状态跟政治理想,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已经所剩不多了。所以,他才会那么向往周朝初年的那套文化跟制度。

  不光是心里向往,孔子一辈子都想实现周人的理想政治。你可能听说过,孔子很崇拜周文王、周武王,还经常梦到周公。这些的潜台词其实是,他觉得自己的时代堕落了,应该向周朝的开国者寻求精神指导,改造现实社会。

  孔子为什么对周朝评价这么高呢?这就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了,得从商朝的政治结构说起。这样,才能对周朝自身的特点,周朝跟商朝的不同有更深的认识。

  周人“封邦建国”的政治架构

  商朝的社会、政治是什么样子,历史记载很少,后来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也不太多。从很有限的史料推断,商代很可能是较小的“核心王朝”,外加众多“臣服方国”。这些外围小方国发展程度很低,很多还处在部族阶段。

  当时商朝统治的核心区并不大,主要在现在的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最南边的一小块。往外,是商朝伸出去的一些军事据点,用来震慑和统治周边小国。这些小国向商朝臣服纳贡,但又时而叛乱。周人早期也是这种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

  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带领周族人灭商,是非常伟大、也非常困难的事业。具体的过程,我这里就不展开了,直接说灭商之后的事儿。这时候,周人发现,自己忽然要统治商朝留下的广阔土地,还有许许多多原来臣服或者游离于商朝的小国。

  这个工作的难度,有点像蛇吞象。那时候,中原地区开发程度还很低,到处是林莽荒野,有人烟的地方很稀少。

  这种社会发展程度,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我们熟悉的那一整套郡县制政府机构,来进行统治。人口、经济和交通条件都不具备,而且也没有先例。

  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就死了,继位的成王很年幼,还不太能处理政事。规划这些重大事业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的方案就是,把王室成员和周族人分封出去,让他们来统治原属商朝的地区,管理原属商朝的臣民。周人给这个政策叫“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的简称。

  “封”字侧重天子授予一位亲戚权力,把远方那块土地和臣民都授权给了他。“建”字,则侧重这位被封的国君自力更生,在遥远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小国家。

  这可能跟一般印象里“封建”意思不太一样,毕竟这个简称在后世演变为了一个常用词,也被很多学者做过不同的解释。而上一段讲的,则是封建这个词的本意。

  有一位历史学家叫许倬云。他说,西周分封诸侯的本质,是“武装殖民”,在新占领区建立殖民据点,统治着周边的土著居民。

  诸侯国的第一代统治者,往往是一位周王的亲戚,带着几百名周族人建立起一个统治中心,也就是诸侯国的都城,来统治乡野里的土著居民。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就发展成了像样的诸侯国。

  这种周人的诸侯国,现在能统计出来的有大约五六十个,分布很广。北到今天北京一带的燕国,南边到了淮河和汉江流域。周人都是姬姓,这些周人封国的国君家族也都是姬姓。

  整个西周二百多年间,一直在断断续续分封新的诸侯国。因为历任周王都会有一些儿子、兄弟需要分封。比较早的分封诸侯有鲁、卫、晋、燕等等,比较晚的有郑国,那时已经是西周晚期了。

  鲁国的始封祖是周公,历代鲁国国君都是周公旦的直系后代,所以鲁国的国际地位一直都很高。

  除了这些和周王同宗的亲戚,还有一些周人在西方的老盟友部族,他们主要是姜姓。周人灭商以前,这些部族已经和周人互相联姻好多代了,也参与了周人灭商的战争,是很可靠的盟友。

  所以,周公也把这些姜姓盟友分封到了东方,建立诸侯国,比如齐国、申国、许国等。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太公,很有名。

  你可能会问,那时商朝虽然灭亡了,但还有很多原来服从商朝的小国啊,这些小国还能继续存在吗?

  只要这些土著小国表示服从周朝,不作对,周朝也就承认他们的统治权,也让他们承担一些诸侯的义务。这些小国里,比较著名的有陈国。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曾经在陈国住过很长时间。

  这些东方小国的姓很杂,比如陈国是姒姓,秦国是嬴姓,南燕国是姞姓。

  讲完商的附属国,再来看看商朝王族本身。他们没有被周朝人赶尽杀绝,而是被要求搬到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市。商朝的王族们在那里建立了宋国,所以宋国国君供奉的祖先还是历代商王。

  这是周人宽大的地方,他们允许商王的后裔还保留一个国家,一直繁衍下去,前提是不能再称王了。

  一旦选择服从周人的国际秩序,就只能承认洛阳的周王。别的国君都不能叫王,只能叫公、侯、伯、子、男等等。

  如果我们回到非常蛮荒的当年,就会发现,周公旦规划的“远程分封”其实是一步险棋。

  你想想,把自己的亲戚、族人像撒种子一样撒到上千里外,处在星罗棋布的土著部族的包围中,风险自然是非常大。

  有些周人的封国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有些陆续被周边的异族灭亡了。还有些遥远的诸侯国,被周边的蛮夷部族阻隔,上百年里和中原世界断了联系,比如在北京附近的燕国。

  虽然有各种问题,但好在从整体上来看,这步险棋还是成功的。播散出去的种子,还是有不少最终发展壮大了起来,支撑起了周朝的天下。这些成功长大的种子,就是春秋时期比较著名的那些诸侯国。

  周人文化共同体

  上面讲的,用分封王族和盟友部族当诸侯的办法,属于军事措施。

  但如果只有军事的手段,那些新征服的大大小小的土著方国、部落,仍旧会对周朝离心离德。那么,周人是如何让他们尽量打从心底里认同、支持周朝的呢?

  这就是周人的另一手:用“软实力”文化建设,塑造出了华夏文明共同体。这是他们比商朝人强的地方。

  商朝人不愿意和外族通婚,所以一直比较封闭,和周边部族、小国很难融合。但周人一直有族外通婚的习俗,这就是所谓的“同姓不婚”。他们在灭商以前,主要和西部的姜姓部族通婚。

  在实行大分封以后,周人王室、姬姓诸侯、姜姓诸侯,就和周边土著小国的上层通婚,包括和商人后代的宋国国君家族通婚。列国的国君、贵族就慢慢“一体化”了,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感的统治阶层。

  这个统治阶层是跨国家的,外缘边界很模糊。只要认同周王朝的权威,愿意接受周人的文化,愿意跟周人联姻,就可以被接纳进来。

  当时,周人的那套政治规范、书面文化和生活习俗,被统称为“礼”。跟他们的婚姻习俗一样,周人的礼也是跨民族的、是开放的。这就是古典华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中国历史从此告别了商代的蒙昧和封闭。

  所以孔子一辈子都特别重视周礼,一直希望让周礼继续发扬光大。据说孔子经常梦到周公。到他晚年,不再梦见周公了,就觉得自己衰老了,离死不远了。因为周公是周礼的奠基者,孔子的一生都是在继续推行周公的事业。

  周人的政治文化建设这么成功,但它是十全十美的吗?

  站在后世旁观者的角度,会发现周人政治也很有局限性,就是它只有上层阶级的认同感,然后靠这种认同感去克服地域差异。

  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人被完全无视了,他们被认为完全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改变命运,只要世世代代为上层贵族“劳力”就足够了。这是典型的身份世袭制度,没有社会流动。

  不过设身处地地想,也许这是初民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只有先让各地的统治阶层实现一体化,实现社会的初步发展,才有可能去解决阶级固化、分隔的问题。人类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的。

  春秋时代的普通话

  看到这里,你应该基本了解了西周大分封的背景,它建立的国际秩序,以及周人把不同小国吸收到一个文化共同体里面的努力。这些对中国的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形成自然是意义重大。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文化共同体里的一个小问题。我们现在如果出国,经常会遇到语言交流问题。那在孔子时代,他出国去洛阳,还有晚年周游列国,会遇到语言不通的麻烦吗?

  《论语》里说,孔子在带着学生们念诵《诗经》《尚书》这些古代经典的时候,以及主持祭祀等重要仪式的时候,用的都是“雅言”。

  “雅言”指的是周王室说的方言。那为什么不叫周言,而要叫雅言呢?有好几种解释。

  有人说,“雅言”的意思是通用的语言。还有人说,“雅言”是指西部的口音,因为周人最早是从西部的关中崛起的,他们说的西部方言就是所谓的“雅言”。

  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断定哪个解释更符合历史。不过不管怎样,周人成了王朝统治者后,他们说的雅言,自然就变成了各诸侯国贵族们的标准普通话。

  孔子能说雅言,出国就没有语言问题了,因为各国的贵族们口音都差不多。

  这就是文化共同体的优势。文化上的认同,让周人的方言成了普通话,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与来往。而普通话的存在,无疑又会增进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

  说起来,孔子的这门雅言普通话,应该是成为贵族之后才学的。因为他从小跟着母亲长大,他母亲家是曲阜郊区的土著居民,口音和西边来的周人征服者、也就是鲁国贵族们很不一样。那时候世袭阶级之间壁垒森严,口音差别也很大。

  所以,孔子从小时候习惯说的,应该是母亲家那边的本地土话。他身边穷亲戚、穷学生一直很多,那在私下生活里,孔子说家乡方言的频率应该很高。

  所以《论语》才会特意记载,孔子在教学和正式场合,说的是周人标准的“雅言”。这言下之意就是,他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应该还经常说老家当地的方言。这就是孔子的多面人生。

  划重点:

  1. 孔子推崇周朝初年的社会状态跟政治理想,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生活的时代太堕落了,大家应该向周朝的开国者寻求精神指导,改造现实社会。

  2. 为了更好地统治天下,周朝初年的统治者们,一方面用军事手段分封王族和盟友部族当诸侯,另一方面用“软实力”文化建设,来塑造华夏文明共同体。

  3. 周人政治也很有局限性,它只有上层阶级的认同感,然后试图靠这种认同感去克服地域差异。这可能也是初民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