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四十一、第三波地理大开拓的重要人物夫差、勾践(上)
前面的四讲课程,我为你介绍了华夏世界的两次地理大开拓,周武王的分封制,开启了第一次地理大开拓,背后隐藏着两京格局的奠基。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开启了第二次地理大开拓,背后隐藏着齐民运动的启动。
今天这一讲,我要带你读的是《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践世家》,在这两篇里,通过司马迁精彩的记录,我们看到了吴越两国之间互动、争斗的精彩故事,更能看到,华夏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第三次地理大开拓的。
这第三次开拓比较特别,主导者有两个人,一个是吴王夫差,一个是越王勾践。提到这两个人,你也许已经想到了一个成语:卧薪尝胆。在这个成语故事中,一般咱们关注的都是勾践,赞扬他如何忍辱负重,最终打败吴王夫差,取得胜利。
但是,我今天想要跟你讲的,不是作为胜利者的勾践,而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吴王夫差。站在吴王夫差的角度,你会发现,吴越争霸不仅仅是一个因为大意轻敌导致亡国的失败案例,在长期历史视角下,又是一个边缘国家,谋求发展,努力突破地理上的限制,从而客观上,让华夏文明加速走上了天下一家的轨道的伟大事件。
从这个角度,被勾践打败的夫差,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不妨回到《史记》仔细来看。
吴国的困境:封闭的格局
在讲吴太伯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当时吴太伯是从黄河流域跑到了长江流域。这就相当于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跑到了一个蛮荒之地。
这块地方边缘到什么程度?
按照当时的地理情况来看,吴国往东是大海,往南是更荒凉的地区,所以吴国要想谋求发展,只剩下两条路,第一条北上,一条往西。
而如果北上谋求发展,必须先经过淮河。但问题是,长江与淮河之间,没有天然水道、没有交通线,也没有大的城市。江淮之间宛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地带,将长江流域的吴国,与黄河流域的各个诸侯国隔开。吴国无法北上,中原势力也很难南下。
好,那既然黄河去不成,那么往西,顺着长江向上游走,走不走得通呢?
也很难走通。因为长江沿岸地区当时非常荒凉。大部队在这个地区行军,无论是走陆路还是水路,都非常困难。
因此,吴越两国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没有跟黄河流域的中心区域产生任何联系。《史记》里唯一有记录的一次联系,就是周武王灭商后,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的国君,相当于将吴国纳入了周的分封体系,再就没有过多的互动了。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史记·吴太伯世家》)
而且,往西走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会跟当时长江中游的强国,楚国相遇。
你要知道,当时楚国早就以战车为中心组织大规模陆地会战了。但吴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擅长的都是水战,缺乏陆战的装备和操作技术。所以,就算吴国军队突破了千难万阻,进入了便于快速前进的富庶地区,也很难大展拳脚。
走又走不到,打也打不过。因此,从吴太伯建立吴国到吴王伐楚,这中间漫长的五百多年里,吴国都跟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地区保持着近乎隔绝的状态,没什么联系。
那么,吴国的隔绝状态是被什么打破了呢?
答案是,制约吴国发展的交通问题和武器问题,突然被解决了。
这是怎么回事?
冲出黑幕的契机:战车和运河
原来,当时春秋霸政,逐渐演成了晋楚争霸的格局。这两国为了争霸,可以说是机关算尽。楚共王继位后,楚国发生内乱,一个叫申公巫臣的楚国贵族逃到了晋国。这个人帮晋国制订了一个打击楚国的计划——扶植楚国身边的小国去攻击楚国,让楚国疲于奔命,削弱它的力量。
这个小国就是吴国。
在这个计划下,申公巫臣亲自出使吴国,并给吴国带去了先进的兵车作战技术,这就让吴国的机动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有了与大国一战的力量。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於中国。(《史记·吴太伯世家》)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吴国自身也掌握了一个独门技能,那就是人工运河的开凿技术。
在司马迁的笔下,吴国借助人工运河,实现了“通渠三江五湖”,成功突破了江淮这块黑洞地区的阻碍,通过胥溪运河,联通了太湖到芜湖,在今天的安徽省中南部地区建立了新基地。而以此为基础,往西走陆路,穿过河南省东南部的边缘地带,越过大别山脉,就能直击楚国的心脏——首都郢都(今天荆州市一带)。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史记·河渠书》)
讲到这里,我想跟你补充一个小知识点。
你现在看到吴国选择的这条进军路线,一定很疑惑。因为在地图上看,吴国似乎是避开了长江航线,做了出奇制胜的选择。但在我看来,吴国这条路线恰恰是当年进军的最正常路线。
这条路线,除了从太湖向西进入芜湖以北地区这一段很难走之外,其他的路线上都有河流,非常适合运输人员和物资。而难走的这一段,吴国也通过开凿了胥溪运河实现了联通,后面的道路就是一路坦途了。相反,如果沿着长江进军,那才是无路而走的选择。
好,我们把视线拉回来。
吴国借助申公巫臣的战车和运河,成功突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之后便开始加入大国争霸的行列,先是打败了楚国,然后又接连击败了陈、蔡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锺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史记·吴太伯世家》)
不过这时候,故事还没有结束,吴国只是依靠运河联通了长江流域的大部分水系,并没有直接打通与黄河流域的通道。而真正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完成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的联通的那个人,正是吴王夫差。
沟通江河:第三次地理大开拓
当时,夫差奉父亲的遗命,打败了越国。在取得胜利后,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放过了勾践。而越王勾践则利用夫差的大意,卧薪尝胆,等待机会,最后趁吴国主力北上的时机,对吴国发动突然袭击,一举逆转了双方的关系,并最终通过持续打击,彻底毁灭了吴国。
这就是吴越争霸故事的发展始末。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
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卻七里。吴王病伤而死。
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
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史记·吴太伯世家》)
但我今天想跟你讲的不是这段故事如何精彩,而是故事的背后另外一个重大的价值点——吴王夫差之所以那么轻易的放过了勾践,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大意轻敌,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夫差当时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他想尽快北上争霸,不想继续跟越国在长江流域这块地方纠缠下去。
为了让吴国军队顺利进入黄河流域,就要打通北上的各条路线。当年夫差做了一件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事情——他启动了著名的邗(hán)沟运河工程。
“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哀公九年》)
邗沟运河的开通,可以说是中国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个战略级运河工程。通过邗沟运河,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被连成一体。而为了能在黄河和淮河之间运送物资,更进一步,夫差还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增加了新的运河。到这里,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真正实现了密切联通。
而邗沟运河,后来也成为隋唐大运河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河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邗沟运河,可以看成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对中原和边远地区的联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越国,后来在击败吴国后,在吴国运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运河工程,顺着吴国的脚步,也走上了北上争霸的道路。在两国的合力之下,长江流域形成了从绍兴、苏州,经扬州到淮阴,再到徐州的新战略交通线。日后项羽、刘邦举兵灭秦,各自的起兵地点,恰好就在这条线的两端。
与此同时,勾践还在夫差的基础上,完善了另一条交通线,这就是沿海交通线。钱塘江地区和山东半岛,从此开始形成海上交通,沿海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样是受到这个海上交通的刺激,位于渤海湾沿线的齐国和燕国,也开始进行海上探险活动,从而极大促进了山东、辽东、 朝鲜三大半岛的交流。
这就是我要说的,华夏文明的第三波地理大开拓。
虽然越国在灭掉吴国后,最终也让楚国所灭。但华夏世界,却已经因为夫差和勾践这对敌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再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一时的对抗和成败是一回事。对抗和成败背后的长期历史意义,则往往是另一回事。夫差、勾践可以说是“死敌”,但正是这对“死敌”,客观上合力加速了区域的发展与融合,让华夏文明加速走上了天下一家的轨道。
总结
好,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这一讲,我首先分析了吴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困境。进而给你分析了,吴国是如何借助车兵技术和运河技术,成功突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开启了自己的北上争霸事业。在吴越两国北上的过程中,间接推动了华夏文明的第三波地理大开拓。其中,大规模运河工程的开凿,尤其具有历史的里程碑意义。吴越两国的霸业虽然昙花一现,但他们对华夏地理的开拓却影响深远。
今天课程的最后,给你留下两道思考题。第一,除了邗沟运河,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运河?你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吗?另外,对于晋国扶植吴国对付楚国的战略,你作何评价?后世还有哪些类似的操作?效果为何有成有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