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四十二讲、夫差、勾践时代客卿的崛起
上一讲我立足吴越争霸,分析了《史记》里的第三波地理大开拓。今天这一讲,我要讲的,是隐藏在这次地理大开拓背后的一个深层变革,客卿的崛起。
客人的客,王侯公卿的卿。狭义的客卿,特指秦国的一个官职。广义的客卿,指的是依靠才华在一个国家获得较高地位的外国人,像著名军事家吴起、乐毅,变法的商鞅,刺杀秦王的荆轲……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客卿。
客卿这个群体,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或出身贵胄、或出身平民,但不变的是,他们是不被原有的地域概念束缚的自由人,他们不断周游列国,到各处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而如果要为这个新兴群体的出现寻找一个源头,那一定是吴越争霸。
在我看来,吴越争霸,是华夏历史中第一场由客卿主导的国际战争。吴越争霸之前,你很少见到有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现象,更不用说外来人才能够在国际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而在吴越争霸的过程中,你却能看到大量客卿的身影,尤其是楚国的伍子胥和范蠡,甚至可以说,他们二人斗法的成败,决定了吴越两国的成败。
在吴越争霸之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客卿,活跃在国际交锋中。到战国时期,客卿这个群体,正式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浪潮。
那么,我为什么说吴越争霸是一场由客卿主导的战争?客卿这股新生力量,又是如何崛起的?
今天,我借助《史记》中的相关内容,给你具体说说。
吴越争霸背后的客卿
吴越争霸,表面上看,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的争斗,但实际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背后各站着一个客卿,在吴国是伍子胥,在越国是范蠡。
先看吴国的情况。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的贵族,后来全家遭到迫害,只有他自己逃了出来。他一路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来到了吴国。
在他的辅佐下,吴王阖闾击败了王位竞争对手,成为了吴国国君,也是在伍子胥的战略布局之下,吴国成功击败了楚国,迅速崛起。阖闾死后,伍子胥身为辅政大臣,继续辅佐夫差,打败了越国。
当时的吴国在长江流域再无敌手。吴王夫差也正是在这个情况下,决定北上参与中原的争霸。
但是这个时候,伍子胥站出来,极力反对夫差放过越国。
在伍子胥看来,如果此时不趁机除掉越国,那么越国日后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但可惜的是,吴王夫差听信了另一位高官,太宰嚭(pǐ)的谗言,否决了伍子胥的纳谏。
“今吴不如有过之彊,而句践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史记·吴太伯世家》)
后来,伍子胥更是多次劝说吴王夫差重视越国,都没有被夫差采纳,最后夫差以叛国的罪名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悲愤交加,骂道:“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意思是,等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国东门上,这样我就能看到越国灭吴了。
因客卿的力量而崛起的吴国,最终也因为没有正确使用客卿的力量而亡了国。
与吴王夫差不同的是,越王勾践一开始决定与吴国开战,他的客卿,楚国人范蠡坚决反对。勾践无视了范蠡的意见,结果被吴王夫差击败。战败后,勾践立刻向范蠡认错,并恳求范蠡为他出谋划策。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句践曰“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在范蠡的帮助下,勾践制定了完善的经济复苏计划,重整军备,等待最佳时机,偷袭吴国。在这期间,范蠡很快意识到,伍子胥对吴国的重要价值。于是,范蠡使用了离间计,重金收买伍子胥的政敌太宰嚭,联手除了伍子胥,铲除了越国复兴的最大阻碍,最终彻底毁灭了吴国。
勾践,则因为采用了范蠡的意见,不仅成就了“卧薪尝胆”的美名,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於此,为之柰何?”
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
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吴王将许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越争霸的事情梳理到这一步,还没完。
除了伍子胥和范蠡之外,吴国掌握的兵车技术是晋国贵族申公巫臣带来的,吴国之所以能够击败强大的楚国,是因为齐国人孙武。对,就是那个《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在他的参与下,吴国的军事力量提升了一大截。另外,那个与伍子胥争权的太宰嚭,也是一名客卿。
越国的客卿也并不只是范蠡一人,除了范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楚国人文种。范蠡的各种计划,主要是靠文种来执行,范蠡和文种,可以说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在《史记》记录的吴越两国争霸过程中,几乎每一步,我们都能看到客卿的身影。
春秋战国时期的客卿浪潮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客卿在两个对立国家扎堆出现的状况,并不寻常,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在吴越争霸之前,数百年的时间里,很少有人主动去外国谋发展。更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外国人,同时出现在两个对立的国家,左右国际局势。其中原因,我在吴太伯那一讲给你讲过——对分封体制之中的人来说,离开故土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对于贵族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抛弃了自己原有的高贵地位、富有的生活,再也无法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对平民来说,离开故土,同样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土地和环境,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上都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春秋早期,只有一些下层的商人和流亡者才会不断迁移,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讨生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早期中国历史上,一直很少有“客卿”这类人。而且,当时社会相对稳定,各个诸侯国之间也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大家各自发展就好,并不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壮大自己的势力。
听到这儿,你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到吴越争霸之后,客卿群体突然兴起了?
在我看来,这里面涉及到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分封体系正在逐渐崩溃,齐民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贵族、平民被甩出分封体系之外,不断为客卿这个群体注入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在吴越争霸的过程中,伍子胥从一无所有的流亡贵族,一步步成为吴国的辅政大臣。而齐国人孙武,则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国将领。他们在机缘巧合之下的成功,给更多的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比如,卫国人吴起,先是帮鲁国打败了齐国,又帮魏国打败秦国。注意,这两个“魏国”可不是同一个,前面的卫,是保卫的卫,后面这个魏,是赵魏韩的魏。再比如,战国杰出的军事家乐毅,本身是魏国人,却先后服务于赵国和燕国,还曾统帅五国联军横扫齐国。
在这个背景下,随着争霸战争的加剧,客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所重视。尤其是进入战国时代后,各国君主对人力和人才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诸侯国的君主,纷纷开始摆出政策,招揽自己所需要的贤才,并直接授予相应职务,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和研究环境。
比如说廉颇,他原本是赵国人,但他后来不幸遭到奸人陷害,只好离开赵国,很快就成了国际人才市场的争抢对象,后来先后服务于魏国和楚国。
而在各个诸侯国之中,西方的秦国表现尤其突出。
秦国非常注重招揽客卿,还特别设立了一个叫“客卿”的官位,用制度来保障跨国人才的引进。而秦国的客卿,很多最后都去掉了“客”字,晋升为正式的“卿”。这就相当于给底层的流亡人才打造了一条切实可见的上升通道,极大的吸引了各国人才的加盟。变法的商鞅,搞连横的张仪,远征蜀国的名将司马错,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的范雎,奠定灭六国基础的吕不韦,修都江堰的李冰,开凿郑国渠的郑国,都是以客卿身份在秦国大展身手。
王曰:“寡人敬闻命矣。”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後二岁,拔邢丘。(《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客卿崛起与天下一家
听到这儿,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这些客卿去别的国家,就一点都没有叛国的心理负担吗?
这里,我多说两句。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后人读历史的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以现在的国家认同感,去想象古人的国家意识。但事实上,古人的家国和天下的观念,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的“国”指的是主权国家,是最高级的政治单位。最高级别的政治认同,就是国家认同。而分封时代,最高的政治单位并不是国家,而是天下。所以对于当时的精英来说,相对于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天下的认同。
所以放眼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上经常出现一个客卿在不同阶段为多个国家服务的情况,国君和客卿,双方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而也正是因为客卿的这种流动性,各国在客观上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也在无形中深化了天下一家的认同感。
如果说吴越通过运河工程,联通长江、淮河与黄河,是在“硬件”上打通了区域融合的壁垒。客卿文化,则提供了“软件”层面的融合。而这个基础,客观上也为天下一统提供了可能。而如果要为这个客卿崛起的浪潮寻找一个起点,在我看来,吴越争霸无疑发挥了一个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总结
好,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这一讲,我首先围绕伍子胥和范蠡这两个最重要的客卿,探索了客卿群体在吴越争霸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我分析了客卿群体崛起的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伍子胥等人的榜样作用,二是因为战争的深入,各国君主也都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价值。客卿这个新兴群体也最终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下面给你留一道思考题。请你谈谈,你怎么看待战国时代的客卿现象?这与今天跨国人才竞争有什么差异,又有哪些相同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