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模块、孔子的生前身后事(5讲)
第三十九讲、子贡神化孔子原因分析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前面我给你讲孔子的事业、讲他的家庭,带你回到他生活的时代,是想让你看到两千多年前那个真实的他,而不是后人塑造出来的孔子人设。
说到孔子的传统形象,可能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圣人”。
但从他的生平来看,我们能说孔子是一个有些名声的学者、是一个做过高官的政治家,但这跟后世人眼里的圣人,还是有些距离的。更何况在《论语》里边,孔子自己还亲口说过,我不是圣人。
那孔子又是被谁塑造成圣人的呢?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学生们,或者说,是他学生里面的某些聪明人。
因为在孔子死后,孔门遇到了新的危机,孔子的公共形象变得岌岌可危,学生团队也面临着散摊子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应对,麻烦可就大了。
那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这一讲,我就来给你从头说起。
质疑孔子的声音
本来,在孔子晚年,他有好些学生都在从政当官,而且分布在鲁国、卫国、齐国好几个国家。
但好景不长,就在孔子临终前不久,卫国发生了政变,子路被杀,孔门弟子在卫国的工作,也就都泡汤了。
同时,齐鲁关系的反目,又导致了齐国国内的动荡,有些孔门弟子也因此丢了工作,甚至丢了性命。
而孔子的去世,更是让他的团队雪上加霜。那他死后,这个团队还能不能保持凝聚力?孔子的学说还能继续传承吗?
有朋友可能会说,孔子团队的名声,不是早就打出去了吗?现在只是有点儿不顺,不至于孔子一死,大家就都散了吧?
对,我前面是说过孔子团队的名声不错,连三桓都很看重,但那是孔子刚回到鲁国的时候。
等他回来的时间久了,季康子等寡头和他交往多了,难免会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没传说的那么厉害。毕竟,传言总是会有些夸张。
事实上,在孔子去世的前两年,鲁国上层就已经有质疑的声音了。等他一死,各种负面评价就更多了。
比如,现在三桓里面年纪最大、资历最高的是叔孙武叔,他就特别看不起孔子。《论语》记载,有次在鲁国的朝堂上,他对公卿大臣们说:“我看啊,子贡这个人,其实要比孔丘厉害!”
居然说孔子这个做师父的还不如徒弟,可见叔孙武叔有多瞧不上孔子。当然了,你可以说他是个外人,并不真的了解孔子的水平。但在当时,甚至有的孔门弟子也觉得,子贡比孔子厉害。
比如孔门小师弟陈亢,就曾经跟子贡说:您一直是太谦虚了,孔子难道比您还厉害吗?
到这时候,就必须有人出面,回应这些质疑。不然,大家的前途都不会太好。那现在能重新树立孔子的形象,维持团队凝聚力的人,又是谁呢?
正是这位被拿来跟老师作比较的,子贡。在孔子去世后,他成了孔门的精神核心。
因为子贡这人很聪明,会做生意,而且当官也很成功,在国际上有不少人脉。比如,现在实力很强的吴国,就很尊重他。
子贡力挽狂澜
既然作为大寡头的叔孙武叔,和小师弟陈亢,都说子贡比孔子还高明,那子贡是怎么回应的呢?
他说,大家现在都喜欢贬低孔子,其实是因为一般人都看不到孔子的伟大之处。子贡还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
他说:如果把人比成一座住宅,我子贡这座宅子,院墙就只有肩膀那么高,所以别人从旁边路过,都能看到里面房子修得不错。而孔子这座大宅院呢,围墙有好几米高,你如果不从大门进去,根本不知道里面的房子有多么壮观,家具有多么豪华。能够走进孔子院门的人,真是太少了,所以才会有贬低他的言论。
《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虽然子贡一直坚持,自己根本没法跟孔子相提并论。但这么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子贡同时还开启了一场造神运动,带领同学们一起来神化孔子,把孔子包装成一个全知全能、半人半神的圣人,来接受人们的崇拜。
这听起来,有点像现在的所谓成功学。但这正是子贡的做事风格,前面我介绍过,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造神运动
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宣扬孔子无所不知,他强调这是他天生的能力,不是后天学习的,这就给孔子贴上了“圣人”的标签。
其实啊,在孔子还在世的时候,子贡就这么干过,不过被孔子给叫停了。
因为在孔子看来,所谓的圣人,就是顶级的政治家,能够造福天下的广大民众。他在《论语》里说,尧和舜都未必够得上圣人,别人就连想都别想了。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所以,当孔子听到子贡搞的那些造神言论,都要澄清说:“仁和圣这两个标准,我都达不到。我勉强能做到的是,对事业永不放弃,对学生诲人不倦,也就是这两点了。”
《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你看,孔子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圣人,不仅是没有神异的超自然能力,也没有造福天下大众的能力。
可以说,他一直都在对抗子贡的造神运动。
不过,如今孔子已经死了,就没人能拦得住子贡了。他要继续之前的计划,把孔子塑造成圣人。
听到这,可能会有朋友觉得纳闷,既然像叔孙武叔这样的鲁国高层,都已经很看好子贡了,觉得他比孔子还厉害。那子贡为什么不打造自己、而去神化孔子呢?
原因在于,叔孙武叔这些人对子贡的肯定,还停留在现实的行政能力,而不是超自然的特异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贡神化了孔子,让孔子具有了超自然能力。那么,他这个孔子的得意弟子,肯定也会继承一部分超能力,这叫“退一步,进两步”。子贡看得要比一般人远。
而且,孔子已经死了,那创造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会更方便、也更安全。毕竟,孔子本人已经不能出面否认了。
另外呢,子贡还有团队方面的考虑。虽然他现在名声还不错,但毕竟不是寡头家族的成员,在鲁国上层缺少过硬的关系。想要在官场上立足、发展,他能够依靠的主要是孔门的同学。
如果神化了孔子,那同学们的形象也会跟着提高,都能在官场上更进一步。这样一来,大家可以相互照应,而且利益都捆绑在一起,也不容易散伙。
所以,对子贡来说,神化孔子是最佳选择,这不仅可以让孔门度过眼前的危机,还能更加发展壮大。
被神化的孔子形象
那接着,我给你讲两个故事,让你具体感受一下,子贡都是怎么神化孔子的。这两个故事,都来自一本叫《国语》的史书。
第一个故事说,在孔子42岁那年,有位吴国使者出访鲁国,带来了一个消息。他说,吴国人在山里面发现了一些巨大的骨头,每一根骨头都需要一辆马车才能装下。
孔子听完后,就解释说:这是古代的一个山神部落,叫防风氏。这个部落的人都是巨人,有十米那么高。
好,再来看第二个故事。这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住在陈国的时候,一只大鸟掉在了陈国朝堂上,身上插着一支石头做的箭头。陈国的君臣都觉得很奇怪,就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这种箭头,只有一个遥远的肃慎部落在用。而你们陈国存放文物的库房里,也有一支同样的箭。
陈国人听完就去库房里找,结果呢,还真找到了。
你看,这两个故事里的孔子,对神怪世界非常熟悉,还有算命的能力,跟《论语》记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那个孔子完全相反。
《史记》还记载说,孔子死后,同学们就安排了一个跟孔子长得很像的学生来扮演他,表演算命和预言的能力。
当然,表演的内容,都是学生们自己创作的。但很可惜,这个创意最后没能成功,因为这位学生的表演能力很差,演到后半部分就演不下去了。
团队与学说的成功
总的来说,虽然有过一些失败,但子贡最终还是成功了,孔子终于被他塑造成了圣人,还是一个几乎全知全能的圣人。
连《国语》《史记》这些史书里面,都留下了一些记载,说孔子具有超自然的能力。
孔子学生团队呢,也靠着这场造神运动,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找到了好工作。
有人去了南方的吴国、越国,还有的去了西边的晋国,都很受君王们的器重。而大功臣子贡呢,自然是官越当越大。《史记》说,他晚年在鲁国和卫国都当过宰相。
同时,学生们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孔子思想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还神化了孔子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再后来,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加入和努力,孔子的“圣人”形象,就慢慢固定下来,几乎成了社会的共识。
小结
好,这一讲我们了解到,孔子死后,子贡为首的弟子们重新打造了他的形象,把他神化成了“圣人”。
这是想增强师门的凝聚力,把孔子的学说传播开去,同时,也是想借此提高孔门的社会地位,让大家都能有份好前程。
至于结果呢,看起来还不错,大家都得到了一些回报。但是,仅就神化孔子这个项目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完全成功。甚至在孔门内部,始终都有反对的声音。
有的弟子甚至还行动起来,反对子贡的造神运动。那他们为什么不愿跟着子贡行动,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留个悬念,我们下一讲揭晓。
最后,我想请你来假设一下,如果在孔子去世以后,没有子贡的这些活动,孔子学派会是什么样子呢?欢迎在微信群里留下你的猜想,跟大家分享讨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