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十二讲:急公好义的斗士鲁仲连

linx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十二讲、急公好义的斗士鲁仲连

  在司马迁塑造的中华人格基因库里,有一类人非常特别。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却不追求功名利禄。路见不平,他们会挺身而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跟强权对抗,又每每在功成之后,飘然远去,不图任何回报。

  而如果要为这种人格形象寻找一个源头,在我看来,那就是司马迁笔下的鲁仲连,他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在司马迁笔下,鲁仲连能言善辩,身为布衣却能力挫公侯;他一生不入仕途,却奔走各国,锄强扶弱,屡次帮助遭遇不公正对待的国家走出困境,事成之后,还拒绝一切封赏。鲁仲连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华夏几千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正是被鲁仲连的这种人格特质吸引,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赞美鲁仲连的高义。

  那么,在司马迁笔下,鲁仲连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我会结合《史记》的第八十三卷,《鲁仲连邹阳列传》给你具体讲讲。

  不畏强权

  鲁仲连在战国,主要是以口才超群、擅长出谋划策的游士形象闻名于世的。而对于战国时代的大部分游士来说,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自己的才华给贵族建言献策,通过帮助某一个国家扩张版图、聚集财富,来换取自己的高官厚禄。这类人的口才都非常不错,这个不用我们多说。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但在司马迁笔下,鲁仲连和一般的游士,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他“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同样是出身底层的平民学者,鲁仲连却不肯做官,宁可穷困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而事实上,鲁仲连也的确用一生践行着他的信念,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担任官职,而是游走各国,致力于跟强权对抗,并且屡次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

  而在鲁仲连一生的斗争事迹中,司马迁着墨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鲁仲连的“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

  当时,秦国在打赢秦赵长平之战后,再次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强秦的猛攻下,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四处奔走求援。魏赵两国唇亡齿寒,见到赵国有难,魏王原本已经派出大军,驰援赵国。但是此时,秦王却发出恐吓讯号,扬言谁敢救赵就先攻击谁。

  各国国君,都畏惧秦国的报复,不敢出手。而魏王更是改换策略,一边命令魏军原地驻扎,另一边派特使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企图说服赵王,大家一起尊秦王为帝,以屈辱换和平。

  这个辛垣衍,口才特别好。他来到邯郸城后,便大肆宣传放弃抵抗的策略,同时告诉赵国,魏国也不打算进行军事援助了。当时,身为赵国国相的平原君,一时也乱了方寸。

  此时,邯郸被围、援军不至,谁也不敢出面阻拦,是投降还是抵抗,已经到了最后的抉择关头。而在司马迁笔下,鲁仲连就是在此时,潜入了邯郸城内。

  这里我提醒你注意,鲁仲连是齐国人,他在齐国和赵国都没有官职,更不是平原君的门客。按道理来说,这件事跟他没有半点关系,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甚至,他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去为秦国出谋划策。但是,他却坚定地站在了赵国这一边,一听到邯郸被围,就立刻挺身而出。

  单就动机而言,一个不畏强权、急公好义的斗士形象就已经塑造出来了。不过,司马迁并没有就此搁笔,我们接着往下看。

  挺身而出

  鲁仲连来到邯郸之后,立刻面见平原君,并挺身而出,提议由自己来和辛垣衍进行一场辩论,“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我来帮你驳斥并赶走辛垣衍。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彊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和辛垣衍的这场历史性辩论的内容,最早被收录进《战国策》中,然后司马迁又在《战国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这部分内容很长,但在我看来,你只需要把握两个要点就足够了。

  第一,鲁仲连的辩论气势很强。辛垣衍主张赵魏两国妥协,尊秦王为秦帝。这个策略,本质上是建立在畏惧强秦的心理基础之上的。大敌当前,辛垣衍的反应是苟且偷生,换取一时的和平。

  对此,鲁仲连举出了春秋时代隐士鲍焦的案例,意在点明,这世上是有人愿意为公义而死的,而自己正是这类人。如果真的尊秦为帝,他宁可跳海。

  因为在鲁仲连看来,秦国是一个不顾礼节、道义,以战功为荣耀的国家,国君用权术来驱使秦国的士兵、百姓,就像对待仆役一样。因此,如果赵国投降,尊秦王为帝,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赵国的生存问题,相反,整个天下都会被秦国奴役。魏国,也难逃厄运。

  “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说到这,其实就已经涉及到了第二点——鲁仲连的辩论技巧很高明。首先,鲁仲连跳过赵国,直接分析这样做对魏国的危害。同时,他在辩论时还使用了激将法。

  鲁仲连虽然身为齐国人,却毫不避讳地拿齐湣王举例。说当年,齐湣王曾经跑到鲁国和邹国,作威作福,企图把对方的国君当自己下属看待,却遭到两国君臣的抵制。鲁国和邹国都是小国,尚且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和独立,而对抗强大的齐国。魏国是个大国,却干出尊秦王为秦帝这种事情,实在是既不明智,也没有尊严,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的行为。

  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言谈中,一个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不惜以死相抗的斗士形象,被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而也正是通过这一番辩论,鲁仲连不仅在气势上压倒了辛垣衍,更是在理性上说服了辛垣衍。鲁仲连本人,也被辛垣衍称赞为“天下之士”。秦国也在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退兵五十里。

  恰在此时,魏国的信陵君成功偷到虎符,调兵前来救援赵国,秦军的这一场军事行动被彻底打乱。信陵君、侯嬴、鲁仲连,三人合力解决了邯郸之围,暂时阻止了秦国的侵略计划。

  秦将闻之,为卻军五十里。適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不图回报

  对于鲁仲连这个人物,需要我们把握住的第三点,也是让这个急公好义的斗士人格完整的一点,是他从来不图回报。

  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司马迁主要记载了跟鲁仲连相关的两件事。

  一件就是我刚刚给你详细分析过的,鲁仲连“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另一件事则是鲁仲连用一封书信,逼退敌军,帮助齐国国君成功复国的事迹。

  有意思的是,在帮助赵国解决了难题之后,平原君赵胜先是提出要给鲁仲连贵族地位,鲁仲连不肯要,然后平原君又以千金相赠,鲁仲连还是不要。到最后,鲁仲连为了躲避平原君,甩下一句,“天下人之所以高贵,就是因为他们见义勇为,又不图回报。 如果我收了你的钱,这跟做买卖有什么区别?我做不到。”然后飘然远去,终生不见平原君。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而当鲁仲连帮助齐国成功复国之后,鲁仲连又因为齐王“欲爵之”,也就是要给他封爵位,不但不接受,反而逃隐于海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与其接受了财富和权力,而让自己丧失独立自由的立场。不如保持贫贱的身份,不受世俗的束缚,让自己的志向做到极致。

  在这两件事中,鲁仲连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他为了正义挺身而出,不畏生死,更不图回报,反而视平原君和齐国国君馈赠的财富、权势如枷锁,不惜为了躲避赏赐而远逃海上。

  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於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於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到这里,一个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事成之后不图回报的战国斗士鲁仲连,我就给你说的差不多了。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那样,鲁仲连的这种人格形象,对整个华夏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视鲁仲连为偶像,写过十来首诗赞美鲁仲连。我选了三首比较经典的,放在文稿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别鲁颂 李白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古风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留别王司马嵩 李白

  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呼鹰过上蔡,卖畚向嵩岑。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司马迁笔下另一个经典的中华人格原型,一个急公好义的斗士——鲁仲连。他一生崇尚自由,宁可穷困也不愿意入仕任职。但是当他得知有国家需要帮助,他却能够挺身而出,不畏强权,锄强扶弱,不图任何回报。他的精神感染了后世无数中国仁人志士,而这个独特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司马迁的《史记》。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在中国知识分子之中,还有哪些人跟鲁仲连有相似之处?请你在微信群里跟大家分享,并说出你的理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