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十七:周武王分封制是第一波地理大开拓

linx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三十七、周武王分封制是第一波地理大开拓

  上一讲里,我讲了大禹。他是古代中国空间智慧的象征。他在治水过程中推动的地理大探索,象征着华夏文明地理开拓的序章。今天这一讲我要带你继续读《史记》,和你聊一聊司马迁笔下,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周武王。

  一说到周武王,离不开两件事,一个是“武王伐纣”,另一个是分封制。武王伐纣早已成为正义战争的代名词,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相比之下,虽然分封制在中学课本里也都讲过,但大家不会关注这个古老的制度,反而更关心替代了分封制的郡县制。

  但是我这一讲,恰恰要告诉你,分封制,在早期中国历史上的价值,比你想的要重要得多。

  周武王所推行的分封制,不仅是分封诸侯,从此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政治格局,还通过逐级分封,层层外扩,极大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而从更长远的历史维度上看,周武王的分封制更是开启了华夏文明第一次的地理大开拓。

  这些重要的价值就隐藏在《史记》之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分封制的真相

  说到分封制这个词,你肯定知道,但周武王的分封制具体是怎么回事,可能有些同学不太清楚。在这里,我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分封制就是将天下分成若干个封国,由天子分封诸侯作为封国的国君,通过间接管理,实现对不同地区的治理。比如,开国功臣姜太公受封为齐国的国君,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受封为鲁国的国君;另一个弟弟召公奭shì则受封为燕国国君,等等。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第四》)

  整个过程听上去,好像就是武王打下了商朝的领土之后,把这块领土分成了若干份,像分果子一样,依次划给了开国的功臣和周天子的亲族们。

  但我要提醒你注意,这个认知是有问题的。

  首先,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人少地多,封国之间有大片空洞地带。因此,相对于对内管理周武王分给自己的领地,对诸侯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外开拓新的活动空间。所以,分封制的真相,并不是简单由中央空降一个人,到地方上当现成的领导。而是由这个诸侯,带着他的家人和家臣团,有组织地来到一个新地方,对新领地进行开拓。

  一般,诸侯来到封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一座城。这座城的外围,分布着受这位国君武力保护的农耕区域。在这个农耕区的外围,诸侯国垒土植树,有时候还要借助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以此形成封国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封疆”,分封的封,疆域的疆。

  最开始,这样的一个城就是一国,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资源的增加,城邦就要在原有的封疆边界上,打开出口,去开拓新据点,这就是“开疆拓土”。在开拓出的新领地上,国君会建设新城,并分封给自己的某个亲属,或者家臣里的某个功臣,从而形成次一级的分封。

  城与城之间,则会用车道交通线相连。所以道路和马车技术,在当时非常重要。车道往往是在周天子的主持下,由各路诸侯协同完成,而驾车技术更是每一个贵族的必修课。通过城和车的结合,开疆拓土不断深入,一个诸侯国下属的城池越来越多,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中心位置,也会不断向远方移动,从而形成整体疆域的不断扩张。

  比如前面提到的齐国、鲁国和燕国。这三个诸侯国的封地,根据傅斯年和钱穆先生的考据,最早都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后来随着开拓的深入,才逐渐向远方发展。鲁国来到了今天的曲阜地区,齐国到了今天的淄博地区,燕国则扩到了今天的北京地区。

  突破黄土层世界

  当然,这个开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旦,儿子周成王,继承发展,再经历后世很多代周天子的努力,对华夏地理的第一次开拓才逐步完成。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开拓是从周武王开始的。在我看来,这才是周武王最大的历史功绩——他借助分封制,让华夏文明的范围突破了黄土层世界。

  这里,我说到了一个新名词,“黄土层世界”。这是一个在华夏早期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名词。

  这里所说的黄土层世界,指的就是黄土层覆盖的地区。黄土是风力从沙漠和戈壁地区吹来,逐渐沉积下来。这种风吹来的黄土,到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地区就消失了。

  但是,从河南中部向东,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仍然有丰富的黄土。这些黄土不是风吹来的,而是黄河带过去的。是黄河带着黄土东进,再通过黄河的支流,淤积分布。所以,黄土层世界既包括了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也包括了华北平原的主体部分。

  相对于西亚文明,铁器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早期的华夏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依赖的是石质和木质农具,也就很依赖松软肥沃的黄土进行农业开发。黄土层世界就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资源地带。从黄帝到大禹,再到夏朝和商朝,华夏文明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这个“黄土层世界”。

  正是周武王实现了黄土层世界的统一,又通过分封诸侯,让华夏文明走出了黄土层世界,进一步向外拓展。向北,抵达了燕山附近,东南到了太湖地区,南边则抵达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地区,西南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今天的四川一带。同时,作为武王灭商的一个副产品,商朝的贵族箕子,率领很多族人迁徙去了朝鲜半岛,同样促成了华夏文明的进一步传播。

  这就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地理大开拓。

  被误解的版图

  听到这儿,有些同学可能就要举手发表反对意见了——这个范围好像不对啊?因为按照《史记》的记载,黄帝生平的活动范围,向东到了大海,登上了今天山东境内的丸山和泰山;向西到了今天甘肃省境内的崆峒山;向南到了长江,登上了今天湖南省境内的熊山和湘山。

  这不就已经实现了黄土层的大一统了吗?为什么说周武王是第一人?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同样的,还是按照《史记》里的记载,黄帝之后又出了一个大禹。大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对天下的主要河流进行了系统性地整治,还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州的范围更是远远超过了周武王的一统范围。

  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史记·夏本纪第二》)

  用这两个范围去看周武王的分封,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周武王的领域不仅没有超出黄帝和大禹的活动范围,在某些方向上还有很大的后退。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越开拓越小了呢?

  对这个困惑,我要跟你多说两句。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关于黄帝与大禹的活动范围,掺杂了很多战国时代才形成的传说。是战国时代的人,误把战国时代的地理范围,当成了古代人物的活动范围。所以事实是,即便是经过了夏朝和商朝两代的开拓,也还是没有哪个政权,能够把自己的控制范围填满这个传说中的活动范围。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周武王通过分封诸侯,实现了黄土层世界的大一统,还将黄土层之外的文明势力,也纳入到了自己的政治框架里来。

  事实上,相对于传说中大禹划定的九州,真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地理区划名称,也正是分封制中形成的那些地域名称。比如,今天我们说山东省,会将其称为“齐鲁大地”,对应的就是,分封时代的齐国和鲁国。说到江浙地区,会说“吴越故地”,同样是对应分封时代的吴国和越国。又如四川和重庆地区,会说“巴蜀故地”,也是因为分封时代的巴国和蜀国的原因。

  这些地名还影响了此后的多个王朝的名称。事实上,你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除了元明清三个王朝,之前的王朝,无论是统一王朝,如秦隋唐宋,还是分裂王朝,如魏蜀吴,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分封时代遗留的地域名称。甚至包括百家姓里的主要姓氏,很多也和这些分封时代形成的地域名称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武王开启的这次地理大开拓,不仅影响了华夏的地理格局,更塑造了华夏民族在空间意识上的集体记忆。让整个黄土层世界融合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并最终让华夏文明以此为基础,掀起了更大的开拓浪潮。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内容。今天这一讲,我首先介绍了周武王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启了华夏世界的第一次地理大开拓,完成了黄土层世界的一统。在这个开拓的过程中,分封制发挥了重大作用。我还分析了司马迁时代的历史地理认知误区,澄清了周武王的历史功绩。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题。请你查阅一下自己的姓氏和家乡地名的来历,跟大家讲讲这些名称背后的历史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