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七讲、 关于《易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下面我简单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易经》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周易》?
《周易》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说“周”就是普遍,因为道理是普遍性的,故《易经》是普遍性的、周流不息的。另一个说法就是周代的《易经》。我的看法就是要简化,即“周”就是周代。周流不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观念,那是哲学的说法;而我们古代的书,尤其是最早的书,哪有用哲学的观念作为书名的呢?老子的书就叫《老子》,庄子的书就叫《庄子》,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就叫《论语》,很简单。“周易”二字在《左传》中出现了三次,在变成一本占卜之书后就流行这个名词了,差不多在东周时期就运用了。
《易经》,这是汉代的叫法,凡是称为经的,《诗经》《书经》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的博士就讲经。《易经》变成了六经之一或者五经之一,经是汉代的名词。汉代以前,如老子和孔子那个时候,只有《周易》这个名称。在《易经》经文中,没有“易”字;学说本于孔子的“十翼”(《易传》)则讲到了“易”,这个“易”就是《易经》,没有用“周易”二字。
二、《易经》是不是神的话、神的指示?
当然不是,《易经》没有神,《易经》的背后不是神,所以《易经》不是神的话。《易经》要到东周以后才变成占卜的书,它原是一本哲学的书。《易经》如果是周文王所写,从周文王开始,它本身就是一本哲学的、智慧的书,当时还没有变成占卜之书。因为我们看到,从周文王、周公到文王的孙子成王,都还没有用《易经》占卜。所以,《易经》有两个发展路线:一是《易经》被老子拿去用,老子受到《易经》的影响很深,后来又被孔子拿去用,儒、道二家同源于《易经》,这一条路子是哲学路子,以“象”“理”为主。这条路子一直走,通过汉《易》,到王弼讲易理,宋明儒家也讲易理,直到今天我们讲的易理。我讲的《易经》也是从儒、道这条路线而来,这条路子是《易经》的康庄大道。二是走向占卜,到了汉代变为象数之学,讲灾异,再后来拿来算命、预测,这是另外一条路子。这两条发展的路线,它们的好坏比较姑且不论,都源于根本的《易经》是没有问题的,《易经》本身也是哲学的智慧,所以不是神谕。如果相信神,就没有《易经》了。
三、什么是《易经》里的道?
提到“道”,大家就想到老子,老子的书特别把“道”哲学化,讲得很深。但是在《易经》里面,“道”出现了四次。这四个“道”,有三个是指我们人生的路径,《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人生的路径。另外一个,则是复卦中的“反复其道”,宇宙反复,由阴变成阳,这叫宇宙变化。所以,《易经》里的“道”字,本身是很简单的,不是很复杂的,是宇宙人生的路子而已。
四、什么是《易经》里的德?
“德”字在《易经》中共出现五次。跟道德的“德”不一样,这个“德”是指内在的德。道德的“德”是指在外在的德。“道德”二字从《老子》而来,《老子》又称《道德经》,上经第一个字是“道”,下经第二个字是“德”,本来是称为《老子》的,后来因为要称“经”了,不能称为“老子经”,所以把道德合在一起称为《道德经》。在《老子》书里面,道和德是不同的,道是道,德是德。道是宇宙的变化,德是人生的修养。但是道和德合在一起后,到现在就是纯粹的“道德”,变成外在的了,和德是内在的这一点不同。我跟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讲到“道德”时,他们都皱眉头,认为这是外在的东西加在身上,压着他们,勉强他们去做。后来我就说“德”是指内在的德,《老子》《易经》就偏重于内在的德。这里我把《易经》中几个跟我们德有关的字挑出来跟大家讲一下。
第一,是“敬”字。敬是一种德,是内在的。我们常说的尊敬,是外在的,譬如别人有智慧、有学问、有文化,我们尊敬他。但是“敬”是内在的,所以我不因为别人比我高,我要敬他,即使别人地位较低,即使是一草一木,我都要存着敬的心来对待它们,因为敬是内在的一种德。
第二,是“恒”字,《论语》中孔子也引证过,即“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自第三十二卦恒卦的第三爻。“恒”也是内在的一种德。
第三,是“贞”字。这是《易经》的专有名词——“元亨利贞”。“贞”本来是指正道。在我讲的《易经》课中,凡是在某个爻中出现了“贞”字,如果是阳爻,我就说用诚;如果是阴爻,我就说要用谦。
我用“诚、谦”二字把“贞”给具体化。
第四,是“和”字,出现在《易经》的兑卦中。“和”是中国哲学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德,讲阴阳相和,也是内心的和,不是外在的。
上述所讲是《易经》里面跟“德”有关的字,我先提出来,在讲具体的卦时,大家再用心体会。
第五,《易经》里面还有几个重点字,是判断语,常常会遇到,我稍微讲一下。
“吉、凶”二字是最常用的,是一个判断语,就是你做的什么事情是吉,什么事情是凶。但是在《易经》里面,吉凶并不重要,吉凶是可以改变的,吉凶只是你对所做的这些事情的判断,是结果,不是动机,也不是过程。汉代的象数派《易经》,主讲吉凶,灾异吉凶就是一个判断。占到一个卦,若是吉还好,凶就完了,但没有讲你该如何应对?只说“吉凶”二字。常常有学生占卦时占到一个爻是凶,就直皱眉头,说“完了、完了”,其实不是这样,凶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研究《易经》注重“处变”,要把凶改变掉。
“悔”字在《易经》中出现了很多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情做了以后“有悔”,就是后悔,当然不好,即悔于后。另一种就是悔于前,你知道有悔,就不会做这件事情,这就叫“悔亡”。所以,悔在后,就像凶一样,没办法;但是悔在前的话,知道会有悔,不去做,就不会有悔,不会有后悔的结果,便不会有凶了。
“吝”,是不好意思,有点感到羞耻。这是心理的问题。吉凶是外面的判断,吝是一种内心的羞耻。吝也可以转变,我常常把它转变为耻,转成羞耻的耻。本来吝是不好的,但是转变到耻之后,就如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反而成为一种德。
“咎”, 《易经》里面常常出现“无咎”二字。“咎”是外在的责备,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无咎”非常重要,做事情问心无愧就是“无咎”;尽管咎还是有,外在还是有责备,但是你问心无愧的话就不在乎了。所以,无咎是一种修养,一种功夫,比吉凶还重要。
“厉”,是代表危险。大家碰到“厉”字不要担心,凡是讲“厉”的都是外在的危机。外在的危机不要怕,可以避免,要学会怎么样做才能避免危机。“厉”是一种警惕,告诉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危险性,要小心,要避免受到伤害。
五、 “诚、谦”二德如何运用?
《易经》有两个基本的德,一个是诚,一个是谦。用诚和谦来解释阳爻和阴爻。有朋友问我这两个字那么简单,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易经》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中孚就是内在的孚。孚就是诚,是内在的诚,但如何把内在的诚运用出来呢?
第一,诚必须通乎天道。天道是生生不已的,所以我们修诚也必须生生不已,即所谓的“自强不息”。
第二,直道而行。直道就是专一,诚者专一,诚无二心。在孔子思想里,直是一个德。
第三,纯净心念,没有邪念。诚在你心里面,只要没有杂念、没有欲望,还是诚。说纯净其心,在《系辞传》中称“洗心”,洗掉心的杂念。
第四,把握原则。诚一定要根据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就是理。
第五,以德感人。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是一种气,诚元之气,这种气能够感化人,是以德感人。
第六,择善而固执。我们要把握善的行为,不要三心二意,要始终如一地走下去。
第七,以敬待人对事。
第八,要有自信心。
综括这些诚的运用,可以看出和儒家心性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接着我们讲“谦”字。《易经》第十五卦是谦卦,谦不是我们普通所谓的礼貌、谦让,在《易经》中,它是一种德,是能解决问题的。在运用上,有以下的做法:一是效法地道的生养万物;二是间接地解决问题;三是遮盖你的才能和光芒;四是知止可以不殆;五是开放自己;六是不要执着;七是无为而为。其实这七点归结起来,全是老子的思想,由此可知老子是由“谦”的运用把《易经》的思想完全表现了出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