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三十而立(15讲)
第七讲、孔子早期收的大部份是穷学生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课程讲到这里,孔子成家了,也有工作了。跟很多人一样,他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一个小职员。
但在后世人的眼里,孔子最重要的身份是教育家,而且他还做得非常出色,成为了万世师表。那他的教学事业是什么时候起步的呢?其实也是在他的青年时期。
在这一讲,我就带你来看看他的另一条职业之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早年都是穷弟子
说起来,孔子的教育事业一开始比较寒碜,来的都是些穷学生。说这些学生穷,可不是我瞎编的,是孔子自己说的。
在《论语》的《先进》篇里,晚年孔子说过一句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这里的礼乐、君子、野人几个词,都比较好理解。但这个先进和后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说先进,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进步快、水平高,但孔子当时的意思不是这样的。
对于孔子说的先进、后进,后世学者有过好几种解释。其中比较可靠的一种认为,孔子是用这两个词来指自己不同阶段的学生们。先进,指的是早年就跟随他的学生;后进,是晚年才入门的新弟子。
春秋时候,只有贵族才有礼乐知识,下层贱民没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嘛。孔子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关于掌握礼乐知识的程度,我早期收的那些弟子都是乡野的底层人,肯定掌握得不好;我晚年收的这些学生呢,都是贵族君子,就很懂礼乐了。
这么解释你就明白了,孔子早年搞教育的时候,来的学生都是些底层的“野人”。他们可不仅仅是穷,还属于世袭的贱民阶级,只能被贵族阶级统治,从来都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这些人着急要学的,肯定不会是礼乐这类高深的学问,而是最基本的文化课,以及最实用的知识。
为什么要教穷学生
那为什么孔子的教育事业,是从穷学生开始的呢?他自己在《论语》里没有解释。但如果我们还原一下青年孔子的生活场景,就会发现,这其实跟他在季孙氏家干的那份小差事有关系。
孔子现在干的这种农庄管理员的工作,贵族子弟眼高手低,肯定是不愿意干的。但没文化的老乡也干不了,他连字都不认识,根本没法管账啊。所以,这种职位就很难招到人。
这恰恰给孔子提供了创业灵感:如果让老家那些年轻的穷亲戚们学习一点文化课,像自己一样有点基本的认字、算数技能,那就能在贵族的封地里面干一些管理工作。哪怕身份不够,当不了工头儿,也应该能干个临时工什么的,总比当农民种地轻松多了,收入也高啊。
更何况这时候,孔子在季孙家已经干了些日子,也积累了一些人脉,应该能帮老乡们找到一些工作机会。这就等于提携一下老家的亲戚,给他们个改善生活的机会,也算是回馈他们以前对自己的帮助。
但这也不完全是搞慈善,对孔子自己也有利。这样做,可以给自己的工作培养助手。如果这些亲戚能把季孙家的工作干好了,让老板满意,那孔子自己面子上也有光,说不定还能因此受到提拔呢。
再说,要培养助手,就得先教他们认字、算账,这就是在搞教育事业了。孔子也可以收点儿学费,增加一下收入,补贴家用。
所以,青年孔子慢慢开始招收学生了。这就是他教育事业的开始。
考虑到学生们的水平和学习的目的,孔子这时候给穷学生们讲的课程都很实用,类似职业教育,还不是《六经》那套高深的学问。
孔子对自己的这套教学很有自信,觉得弟子们学完之后“找工作”不成问题。他在《论语》里说,要是跟我学上三年,还找不到一份挣薪水的工作,那才是怪事呢!(《论语·泰伯》)
那这个承诺包就业的课程,是不是收费很高呢?其实并没有。
这些学生都是穷人,掏不出多少钱。孔子实际上收的学费,是“束脩”,字面意思是一小捆风干肉。这其实是一种实物交易,因为那时候铜钱还不流行。除了肉干,学生们拿点粮食,或者布匹之类当学费应该也都可以。
孔子在《论语》里说过:我收学生没什么身份限制,只要肯来交束脩的,我都会尽量教他。(《论语·述尔》)
这样来看,孔子这时候的教育事业,并不是我们今天正规学校的样子。还比较像草台班子,不怎么规范。他最初的学生数量也不会太多,更像我们今天理解的“私教”,一对一或者一对二,当面手把手地教。
这种小班教学在现在是比较高端的,但在当时,其实是因为教学规模还不够大,才这样搞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孔子不像个大教育家,最多也就是个起步阶段的蓝翔技校的老师嘛!
这我得澄清一下:我们后人理解孔子,总是习惯把他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但其实孔子人生也有很多阶段,很难一概而论。
你看,孔子寿命比较长,身份地位有过很大变化,他的教学生涯也很长,收的弟子很多。他早年招收的学生,跟晚年的就很不一样;孔子年轻和年老的时候,教授的课程、研究的学问、教学的规模也都不太一样。
你熟悉的大教育家孔子,其实是他中老年时候的形象,肯定跟他的青年时代不一样。
老颜家的穷亲戚多
好,我们继续来看孔子青年阶段的教学事业。前面提到,那时候的学生大多都是他母亲颜氏家族那边的穷亲戚。
要是去翻《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你就会发现,孔子很多学生都姓颜。史书里面能查到姓名的,就多达八九个。
比如颜回的父亲颜路,比孔子小七岁,是孔子最早的学生之一。后来他的儿子颜回也继续跟着孔子求学。但只凭他们跟孔子母亲同一个姓,或者按照春秋的规矩说严格点儿,同一个氏,就能推断他们是孔子母亲家族的亲戚吗?似乎证据有点薄弱。
别担心,我们还有别的证据。
据《论语》记载,到孔子晚年,颜回先去世了。他家里特别穷,都没钱办一场稍微像样的葬礼。于是,颜回的父亲颜路就对孔子说:您家里不是还有辆马车吗?咱们把这马车卖了,就有钱给颜回办丧事了。
孔子听了很不情愿,说:颜路啊,你看我现在这身份,好歹也是个退休的高级官员。大夫嘛,出门没辆车怎么行?
你想,如果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颜回父亲不可能提这种无理要求。老师凭什么要掏腰包给学生办丧事呢?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没这种规矩。颜路敢这么提议,就是因为除了学生身份外,他还有个老颜家的亲戚身份。
而孔子拒绝颜路的提议呢,也是很不见外。自家亲戚嘛,有啥说啥,不用客套。
当然,除了亲戚外,孔子早年也收其他的弟子,比如著名的子路。子路后来还娶了个老颜家的女子,跟孔子成了姻亲。他的颜家大舅子,也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穷弟子最可靠
到这里,你就能理解《论语·先进》篇里孔子的那句话了:早年的弟子都是野人,不懂礼乐,只能学点儿实用知识。
听起来评价不高啊,但孔子在这句之后接着说了:“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是,如果要一起干点儿什么事的话,我还是信任早年那批学生。
这很好理解。因为早年的穷学生们大都是老亲戚、老乡亲家的孩子,绝对可靠。或者像子路这种本来不是亲戚的,也可以变成亲戚。
这些穷亲戚们跟着孔子学文化,混社会,讨生活。孔子地位高了,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他们不仅是师徒关系,还是一个共同干事业的团队。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疑问,既然孔子那个时代都是身份世袭制度,贵族和贱民的区别不可逾越,那孔子现在搞民间教育,还要帮助他的穷学生们从政,这不是挑战身份世袭制度吗?
没错,这的确是在挑战传统制度。孔子当时正处在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需求的夹缝中间。他开创的民间教育事业,本质上是在给贵族世袭制度挖墙角,当掘墓人。换句话说,孔子正在开创一种新的社会流动途径,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官僚制度”。
小结
好,这一讲我们讲了孔子教学事业的起步。这是孔子在当小职员之外的兼职,或者叫第二职业,规模并不大。来的学生都比较穷,而且自家亲戚居多。但好在就业前景不错,也对孔子的工作也有一些帮助。
我们后世的人在谈孔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把他的从政跟教学分开来说,觉得从政是追求现实的目标和地位,而教学事业更崇高一些。但孔子自己,其实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就像两条腿才好走路,没法区分高低贵贱。
此时刚开始教学生的孔子,虽然忙着两份事业,但也只是一个小职员兼私塾先生,似乎还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他的事业要什么时候才能升级换代呢?我们下一讲见。
划重点:
1.孔子招学生讲课,既是想提携老家的亲戚,帮他们改善下生活,也是在给自己的工作培养助手。
2.孔子最初的教育事业,比较类似现在的职业培训,规模也不大,学生基本都是母亲家的穷亲戚。
3.孔子跟他早年的学生,不仅是师徒关系,还是一个共同干事业的团队。
4.孔子开创的民间教育事业,本质上是在给贵族世袭制度挖墙角,当掘墓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