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五:冒顿单于和第五波地理大开拓

linx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四十五、冒顿单于和第五波地理大开拓

  之前的八节课,我们对华夏世界的四波地理大开拓,以及每次开拓背后的隐藏事件,都给你进行了分析。有些同学可能早就发现了,前面四次开拓的背后,其实有一条很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农耕文明区的扩大。

  而今天这一讲,比较特别,我们要把视线从农耕文明区移开,去看看草原上发生的一次重大的地理开拓。这一次的主导者,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从地理开拓的角度来说,冒顿单于的开拓之功甚至是超过了秦始皇的。

  冒顿单于是一位草原霸主,在秦始皇去世第二年,他被推举为匈奴部落的首领。匈奴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崛起,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草原世界最强势力,给刚刚成立的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的前期,都不得不依靠和亲来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冒顿的一生,通过不断的征服,把华夏世界的版图,向西拓展到了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绿洲地带,在更大的空间里,推动了草原、农耕、绿洲这三大文明区块的融合。相比之下,秦王朝则更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帝国。因此,我才会说,在地理层面,冒顿单于的事业甚至超过了秦始皇。

  而在我看来,比冒顿单于更厉害的,是司马迁。

  你想一下,在汉王朝跟匈奴对立那么严重的时期,司马迁仍然有魄力和眼光,在华夏史中为匈奴单独立传,将冒顿单于的功绩记录在案,这才是《史记》的深层价值所在。

  为什么司马迁要为匈奴立传?冒顿单于是如何完成这第一次的开拓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司马迁的《匈奴列传》里面,我们一起来看。

  司马迁眼中的华夏世界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匈奴是汉王朝最大的敌人,而且他们生活在草原,跟中原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因此,我们经常就把匈奴,看成是所谓的“蛮夷”,似乎他们与华夏世界没什么关系。

  但是显然,司马迁并不这样看世界。在《匈奴列传》中,司马迁第一句话就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意思是,匈奴的祖先是夏朝人。不管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大家都是黄帝子孙。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史记·匈奴列传》)

  这种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一直到周朝时期,游牧势力和农耕势力,长期是共存的。后来,双方也一直联系不断。秦昭王时,宣太后还跟义渠戎人的国王生下了两个孩子。一直要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派蒙恬率领十万大军向北攻打匈奴,这才彻底把黄河以南的土地全部控制,将匈奴人赶出中原地带。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後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後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後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匈奴列传》)

  注意,这里司马迁写得很清楚,是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游牧民族才因为农耕文明的统一,彻底离开了中原地区,两个族群这才有了明确的区分。

  因此,在司马迁眼中,没有什么华夷之辨,无论是草原、绿洲、农耕还是高原地区,都是华夏地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在记录华夏历史的书里,要为匈奴单独列传,而且司马迁也不只是给匈奴列传,在《史记》中,南越、东越、西南夷等等这些地方都被记录在册。

  事实上,司马迁的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华夏地理的客观情况。以前,我们经常把华夏世界等同于农耕文明世界。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整个古代中国,实际上是由农耕、草原、绿洲和雪域高原四大文明区块共同组成的。

  其中,农耕和草原这两个文明区,想必你已经很熟悉了。雪域高原区,主体就是今天的青藏高原。而绿洲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新疆地区附近,这里的特征是围绕一个个的绿洲形成文明,既可以农耕也可以游牧,古代又经常把这里称为“西域”。

  这才是华夏地理世界的全貌。一部中国古代史,说白了,就是这四大区域之间,既竞争又融合的历史。

  看清了这个大棋盘,再回看《匈奴列传》,你也就更能体会,为什么我会说冒顿单于对华夏地理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开拓之功了。

  一统草原

  冒顿被推举为单于的时候,农耕世界在秦始皇的推动下实现了大一统,但草原世界仍然四分五裂。当时,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月氏,一个是东胡,两强之外的中小型部落多如牛毛。

  匈奴就是这些中小型部落中的一员,早期活跃在阴山到鄂尔多斯高原这一带,是草原世界众多势力中离中原王朝最近的一个。从这里出发,匈奴的骑兵一两天就能冲入秦国的大本营,关中盆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北击匈奴,就是要把匈奴从这个耕牧分界地带踢出去,消除自己北部边境的隐患。

  而匈奴为了躲避秦帝国的打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一转移,就让匈奴成了秦、月氏和东胡三大势力夹缝中的一个小势力,勉强维持着平衡。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史记·匈奴列传》)

  不过,随着秦始皇的逝世,草原与农耕文明区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巨变随之而来。

  在秦始皇逝世的第二年,冒顿杀父自立,成为了匈奴部落的单于。然后,冒顿单于率领匈奴骑兵,用了十年的时间,先是向东击败了东胡,继而开始席卷西伯利亚地区,向西驱逐走了月氏,向南吞并了楼烦。在更辽阔的领域里,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游牧部落,最终实现了草原世界的大一统。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史记·匈奴列传》)

  巨型帝国的建立

  在完成草原世界的统一之后, 冒顿单于下一步,就是率领大军重返耕牧分界线,挑战新兴的汉王朝。

  不得不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当时,刘邦刚刚结束中原的混战,汉王朝的根基还不稳固。因为长期战乱,刘邦想配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高等马都很难做到。汉王朝丞相、将军级别的高级官员,出门只能乘坐牛车。而此时,冒顿单于已经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也就是能够动员三十多万骑兵了。

  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匈奴列传》)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第八》)

  但是,刘邦却急于求成,想通过御驾亲征,快速击败匈奴,重现秦始皇北击匈奴的壮举。但是,他忘了,此时的匈奴已经不是当年的匈奴了。

  冒顿单于利用了刘邦的轻敌,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在白登山几乎全歼刘邦的指挥中枢。这一场大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这一战,一举奠定了匈奴在耕牧分界线上的主导地位,刘邦不得不通过和亲政策,维持汉王朝与匈奴的和平。

  而匈奴帝国,在控制住了中原势力之后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西部更广大的区域扩张。

  到冒顿单于的晚年,匈奴帝国已经控制住河西走廊,并且通过这个走廊深入西域,将楼兰、乌孙等二十四个西域国家全部收为匈奴的附属国。在冒顿单于的开拓之下,匈奴帝国的疆域最东,达到今天的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附近,南边控制了鄂尔多斯,北边更是延伸到了贝加尔湖一带。

  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彊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史记·匈奴列传》)

  但我要提醒你的是,冒顿单于统一大草原,控制耕牧分界线,把疆域扩展到了河西走廊,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背后,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展,更是对农耕文明区、草原文明区和绿洲文明区,这三大文明区的征服和控制。

  冒顿单于不仅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而是组建了东亚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混合了三种地缘文明形态的巨型帝国。相比之下,秦王朝和早期的汉王朝,依然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帝国。如果从地理多样性这一点上看,冒顿单于的事业,已经凌驾在秦始皇之上。

  到这里,冒顿单于主导的,这第五波地理大开拓,才算真正给你梳理清楚。

  总结

  好,最后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这一讲,我先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大地理格局,并立足这个格局,分析了冒顿单于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如何一手打造出一个混合三种地缘文明形态的巨型帝国,及其背后的地理意义。最后,我又给你介绍了司马迁眼中的华夏世界。从中你会发现,冒顿单于的这一波地理大开拓,虽然在短期内,给中原王朝制造了巨大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正是这个对抗推动了华夏世界更大的融合。

  最后, 请你谈一谈,你对冒顿单于这个历史人物了解多少?你怎么看待冒顿单于的开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