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模块、孔子的生前身后事(5讲)
第三十七讲、孔子家庭生活很失败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这一讲,我们来看孔子的家庭生活。他在事业上,当然有过很多成就,是成功的学者和教育家,也当过很大的官,有过很多政治活动。
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孔子却非常失败。不管是作为儿子、兄弟,还是身为丈夫、父亲,他都没做好,留下了很多遗憾。
当然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想把这些家庭角色都做好,也不太容易,但像孔子这种,哪一样都没做好的,还真是不太多见。那他的家庭生活到底有多失败,又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一讲,我就挨个来给你分析分析。
关于“孝悌”的缺憾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很重视家庭关系的,尤其提倡“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对兄长恭敬顺从。但他自己,却都没法做到。
在《论语》的《子罕》篇里,孔子说过,他的人生有好几个缺憾,其中一个是没能做到“入则事父兄”,也就是没能照顾好爸爸和哥哥。
这有点儿奇怪,孝悌的标准又不算高,还是孔子自己推崇的,那他为什么没能做到呢?
其实,并不是孔子不愿意这么做,而是他确实有些不得已的原因。
我在前面介绍过,孔子从小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等他回到孔家的时候,父亲孔纥早就去世了,他自然不可能有机会孝顺他父亲。
那至于他母亲呢?请注意,孝悌这样的伦理规范,是孔子成年以后才总结出来的。而他母亲,在他才10几岁、还没有学文化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的孔子,很可能还没有这方面的追求。
我举个例子,在孔子刚成为贵族的时候,他其实还在给母亲服丧,但他居然就穿着孝服去季孙氏参加宴会。按照他自己后来的理论,服丧期间是绝对不能参加宴会的。
所以,在对待母亲这方面,孔子也没能达到他后来提倡的标准。
好,孔子作为儿子,做得不是很成功,主要是客观原因的限制。那他对兄长也没有做到“悌”,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的哥哥叫孟皮,这是史书里记载的。但孔子和他哥哥交往的相关史料,我们却在哪里都找不到,甚至在后世,都没有人虚构过这兄弟俩的故事。
原因呢,我认为,这可能是跟孟皮的出身有关。孟皮是孔子同母异父的兄弟,是个底层农民,一辈子都生活在颜家庄那个农民圈子里,也没有学过文化,所以他跟成年以后的孔子交集很小。
除了孟皮,孔子其实还有一个姐姐。但关于这位姐姐的史料也非常少,只有《礼记·檀弓》篇里提到过一次。
那是在孔子晚年的时候。一次,他和几个学生见面,站立的姿势有点不一样,大概是腰有点累,站得不太直。学生们觉得奇怪。
孔子就解释说:因为我刚给姐姐办丧事去了,所以跟往常有点不一样。
从这个记载来看,孔子虽然给姐姐办了丧事,但他并没有给姐姐穿丧服,不然学生们一眼就看明白了,不用孔子再解释。
而且,这个姐姐显然不是贵族身份,应该和大哥孟皮一样,跟孔子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你想,如果她是孔纥老爷的女儿,肯定就会嫁给贵族,孔子也就会有个体面的姐夫。那贵族夫人去世了,丧事自然会办得很隆重,孔子的弟子们不可能不知情。
那孔子跟姐姐的关系,应该跟他和孟皮的差不多,都不怎么亲密。
跟儿子很隔膜
好,看起来,在孔子出生的家庭里,他作为儿子、作为弟弟,都没什么机会去实践自己的“孝悌”理念。那当他有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孔鲤,他这个父亲又做得怎么样呢?
很可惜,按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也非常失败。
《论语》记载,孔门弟子陈亢,和孔鲤进行过一场对话。陈亢先提问说:令尊对您有什么专门的教导吗?我想跟您学习学习。
孔鲤的第一反应是:好像没有吧。
不过,想了一会儿后,他又补充道:有那么一次,父亲一个人在走廊下站着,我从他面前很恭敬地走过去,父亲叫住我说:“你学过《诗经》吗?”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没法在社交场合上说话。”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自己学习《诗经》了。
还有一次,他老人家又一个人在那儿站着,我又很恭敬地走过去,父亲叫住问我:“你学过《礼经》了吗?”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做人。”我就又开始学习《礼经》。父亲给我的教导,就这么两次。
陈亢听完以后,感觉很有心得,他说:我只问了孔鲤一句话,居然收获了三个道理,前两个是诗和礼的用处,最后一个就是,君子一定要跟儿子保持距离!
你看,虽然陈亢的评价非常正面,但可能在我们看来,这父子俩也太不亲密了,好像有很深的隔阂一样,还不如孔子跟他的学生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这主要跟孔子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从小在母亲的家族里长大,对以父亲为核心的父系家庭,是比较陌生的。
所以,孔子在儿女面前,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当父亲,只好端着架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作为对比,孔子跟母亲那边的颜家亲戚,就相处得很自然。比如前面提到的颜回。他甚至还跟颜回开玩笑说:你快点发财吧,我去给你当管家。
这么看来,孔子这个父亲当得,显然不是很成功。
离婚成了家风
接着来看他的婚姻生活。在前面的第 6 讲,我分析过孔子妻子的身份,说她应该就是颜家庄那个圈子里的农民。
那他们的婚姻生活是个什么状态呢?很可惜,史书里只有一点侧面的记载,而且不是什么好事情。
根据《礼记·檀弓》篇的记载,孔子在晚年把夫人给休了,也就是赶出了家门。这么来看,这对夫妻的关系,可能不太好,不然也不至于临老了,还非要分开。
在现代社会,离婚当然很常见了,但可能有点儿出乎你的意料,孔子那时候离婚的也挺多。不说别的,就说他们孔家,从孔子到他儿子、他孙子,三代人都离过婚。
这在后世甚至成了一个典故,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孔氏三世出其妻”,说的就是孔子家、连着三代都休过妻。
到这里,我就该介绍孔子那句关于女人的名言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女人和小人都很难打交道,跟她亲近了,她就想要平等,没大没小没规矩;跟她疏远了呢,她又一肚子怨气。
这里拿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不同的学者各自有不同的解读。在我看来呢,孔子说的小人,是指贱民,跟作为贵族的“君子”相对。因为在传统社会里面,男尊女卑,女性和贱民都属于弱势一方。
孔子把女子跟小人放在一起,说明他赞同男尊女卑的秩序。这属于他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
另外,他这番话显然是在讲夫妻关系,他跟夫人相处得不是很和谐,所以才会觉得、跟女人很难打交道。
而且,孔子没有再婚,也没有娶小妾,这在古代非常少见。很显然,他不仅是不满意自己的夫人,也变得对婚姻生活比较悲观,只想一个人过日子了。
小结
好,这一讲我们关注的是孔子的家庭生活。一个词总结,就是失败。
他对父母、对兄长和姐姐,没做到他自己主张的“孝悌”,这主要是客观原因,比如父母亲的早逝,以及跟兄长、姐姐的阶级差别,等等。
同时,孔子跟妻子、跟儿子的关系,也不算成功,可能是因为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让孔子一直不太适应父系的家庭生活,也就当不好丈夫和父亲。
说起来,在研究孔子的时候,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西方的那些著名哲学家,多数家庭生活也不美满,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直到近现代的康德、尼采、笛卡尔、培根等等,他们有的是一辈子不结婚,有的是结了婚跟夫人关系也不好。
从职业属性来看,他们跟孔子差不多,都是专门研究社会、政治以及人的。这种哲学工作,往往需要对复杂现象进行简化和抽象,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学说。
而我猜测,这种抽象层面的哲学思辨活动,很可能会妨碍具体的家庭生活,导致哲学家都不太擅长过日子。在这方面,孔子反映的,可能也是哲学家的职业共性。
那你觉得会有这方面的原因吗?欢迎在微信群里跟大家讨论。
好了,孔子的事业跟家庭,我们都了解得差不多了。那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孔子是怎么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又是怎么面对自己的死亡的。
我们下一讲继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