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近,红旗漫卷。由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心中的红旗”《红旗颂》特展,今天(9月27日)在徐汇百代小楼隆重揭幕。特展汇集五十多年来《红旗颂》的各个版本,以这一首振奋人心的激昂乐曲,带领人们回望半个多世纪中国振奋人心的发展历程。
《红旗颂》是中国杰出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的代表作,乐曲创作灵感来源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颂》以其激情豪迈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内外中国人。
以国歌旋律开启“红旗颂”
《红旗颂》是由吕其明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用音乐语言深情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节奏激昂、旋律雄壮,在几代人耳畔回响,成为新中国乐坛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心中的红旗”特展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创作过程的分享,将《红旗颂》诞生的故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1965年2月,35岁的青年作曲家吕其明接到任务,为即将举行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赶写一部定名为《红旗颂》的管弦乐作品。
10岁参加新四军、15岁入党,在红旗下长大的吕其明,对“红旗”有着深刻的感情。经过一番酝酿与构思,吕其明选择以开国大典为创作背景,并选择国歌首句的旋律作为《红旗颂》主导动机的核心。这个主导动机贯穿全曲,表达了人民看到红旗的激动之情。他将对党、对人民、对胜利的喜悦与自豪,自然地融入进《红旗颂》的每个音符之中。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用7天时间完成初稿的《红旗颂》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公开首演后,立刻被各大文艺团体竞相演出,广为流传,成为用音乐见证一个时代的标志。吕其明说:“《红旗颂》就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舒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跨越半世纪完成“最终稿”
尽管首演后大受欢迎,在这首乐曲诞生后的54年里,精益求精的吕其明仍对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
由于《红旗颂》公演后即流传甚广,吕其明不便对作品进行特别大的改动,于是一个和声、几个音符地慢慢修改、雕琢,直到2019年才最终定稿。此时,全曲相较于初演的版本,有将近四十个地方进行了修改。
在吕其明看来,这些改动虽然细微,却对整部作品的品质提升至关重要,是必需的修改。“就像一个雕塑家在一件作品最后收工前,要用砂纸去精细地打磨一样,作曲家对他的作品也要进行反复的精雕细琢,才能使其成为精品。”
受访单位供图
在“心中的红旗”特展现场,集合了《红旗颂》几乎每一次修改之后诞生的新版本——管弦乐版、管乐版、合唱版、钢琴版……参观者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曲家的严谨创作,也将见证“曲中的红旗”成为人们“心中的红旗”的艺术历程。
吕其明本人对《红旗颂》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与定位:一部标题性的、普及性的、接地气的、雅俗共赏的作品。在他看来,一部专业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只有得到专家和群众的双重认可,才能被称为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一方面,专家认可你的作品中有很多创作技巧值得研究;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喜欢你的作品。这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最高标准’了。”
《红旗颂》乐曲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此次展览所在的百代小楼不仅是《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也是《红旗颂》的初版录制地。一个多世纪以来,活跃在百代小楼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中的音乐家们,谱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为时代留声、为历史留痕。
此次特展将《红旗颂》与《义勇军进行曲》所蕴含的红色初心同频共振,以新颖的多媒体互动形式呈现《红旗颂》的精彩瞬间。市民游客可以在现场选用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一曲“红旗颂”,将激昂的旋律转化成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