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思南路上响起“枪声”,他扮演的周恩来为什么让观众泪流满面?

linx

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习近平

夜幕降临,思南路73号周公馆外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周公馆内,“周恩来”拿着带血的眼镜,对着众多“记者”,神情严肃地说道:“大家看看,这就是国民党所说的诚意,这样的政党,何以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去年推出的实景沉浸式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中的一幕,戏剧呈现了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在周公馆召开记者招待会,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阴谋的场景。饰演周恩来的演员马玮佳,其实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除中共一大会址外,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各类红色旧址遗址。近年来,上海不断挖掘各类红色资源,创新红色宣教形式,讲好党的诞生地的红色故事,五湖四海的观众,来到实地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

“有些台词是‘长’出来的”

虽然身材不似周总理那般清瘦,还长着一张圆脸,但是当马玮佳微曲着右臂,带着淮安口音说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永远站在一起”时,观众依然能感到,历史与现实仿佛融为一体。但对30多岁的马玮佳来说,扮演周恩来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观众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像”。“除了减肥和化装,做到尽量‘形似’,我还要找准他讲话的韵律,融进自己的话里,做到‘神似’。”为了模仿得更像一些,马玮佳看了很多当年的历史资料,因为“只有对那段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感受伟人当年的种种情绪”。

历史上,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思南路上这幢不起眼的小楼成了周公馆,周恩来以此为“根据地”,在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发展了爱国民主统一战线。

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番“门庭若市”——路上出现了无人光顾的皮鞋修理摊,三三两两并不拉客的三轮车,卖烟小贩、剃头挑子、算卦先生也在门前晃悠。路对面的上海妇孺医院,则成了国民党特务监视周公馆的据点。

如今在展馆里,讲解员与观众最经常讲述的,也是“周恩来汽车‘生尾巴’”“周公馆阳台上的花盆”等“监视”与“反监视”的故事。即使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中共代表团成员始终镇定自若,坚持为和平与民主奔走呐喊。

这些当年的历史细节,都被如今的这出戏剧一一呈现出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主创人员还对剧情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作,力求更有感染力。

“戏里有些台词,是自己‘长’出来的。”马玮佳举例说,在剧本中,周恩来有一句话,“今天到场的,还有工商界的代表们。你们仓库里的米面粮油,为什么不可以拿出来一点给老百姓?你们这样做,老百姓是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当年周恩来是否讲过这话,已经无从考证,但马玮佳认为,当时很多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我觉得像周恩来这样一个了解民间疾苦的人,一定想为老百姓‘撑伞’吧”。

用心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有观众在散场后找到马玮佳,说看到“周总理”从露台一出现,眼泪就不由得流出来了。马玮佳说,这是他最满足的时刻。“耳边好像能听到周总理在说,‘为真民主真和平奋斗到底’。你牵着他的手,同志,我们一起去奋斗吧!我们一起去奔光明前程吧,你自己也会很激动。”

感受穿越时空的力量

马玮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刚开始,他用普通话模仿周恩来演讲,觉得不够真实,想加入淮安方言。巧的是,他的妻子就是淮安人,在家里排练时,妻子经常会给他提出很多修改意见。马玮佳笑着说:“字斟句酌,举手投足都有要求,不能破坏‘男神’在她心中的伟岸形象。”

高要求背后,是观众难以体会的辛苦。晚上6点,从一大纪念馆下班后,马玮佳穿上演出服,又在周公馆“上班”,两场戏演完,就快10点了,再处理一阵工作,就来不及回家了。

不过,同为红色文化传播者的妻子很理解他。夫妻俩结缘,恰恰也是因为传播红色文化。2013年,马玮佳被调到一大纪念馆管辖的周公馆工作,他的妻子当时是周公馆的讲解员,两人在周公馆相识相知。后来,妻子被调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工作,虽然更忙了,但夫妻俩都愈发感到这份工作意义深重。

“我家在上海,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某种意义上,上海也是党的家,能够在党的诞生地工作、生活,我感到很光荣。讲好党的诞生地的红色故事,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观众群体发生“新变化”

2008年,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毕业后,机缘巧合之下,马玮佳进入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作。

马玮佳在纪念馆的第一个身份是讲解员。他坦言,在场馆里讲党史故事,和在旅游景区完全不同,因为党史不能随意发挥,如何将一段被反复考证过的历史讲出新意,很考验讲解员的个人水平,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对历史十分熟悉。

“要是一开始有十个观众,带到后面只剩下一个,那肯定不是观众的问题,是你讲得不好。”当时,馆里有很多优秀的女讲解员,但男讲解员不多,马玮佳憋着一股劲,努力钻研历史,从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个中细节一一熟读,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讲解。

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红色文化宣教越来越成熟完善,形式上也多有创新。从2016年开始,宣教团队尝试开发面向年轻党员干部群众的情景党课,由纪念馆员工自编自导自演,后来还陆续开发了情景剧。至今,马玮佳已参演了20多场各种表演,扮演过陈独秀、彭德怀等历史人物。

这几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参观量呈爆发式增长。在马玮佳的印象中,观众群体也有“新变化”,一是从外地赶来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二是外国政要、外企高管越来越多。来宾不仅有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有来自美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以色列、法国、日本等国的参观者,还有不少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他们不仅热爱中国,更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故事充满好奇。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今年8月,当时,一位在沪访问的知名英国专家提出要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负责接待的马玮佳记得,这位专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一路仔细阅读每件展品的说明,不时感慨道“中国真的很伟大”。

专家点评

让厚重的红色文化在年轻人中焕发光彩

马玮佳既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是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中周恩来的扮演者。马玮佳等巧妙利用思南路上的周公馆,创作沉浸式戏剧回顾和礼赞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崇高风范,是上海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百年征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底蕴,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之中。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关键在一个“活”字。只有把红色资源激活起来,让红色历史鲜活起来,红色血脉才能跳动起来,红色基因才能薪火相传、永不变色。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分析年轻一代心理需要和认知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用灵活亲近的手段,让厚重的红色文化在年轻人中焕发光彩,用年轻人的语言为年轻人讲故事,激发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其接受教育、成风化人。

近年来,上海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在摸清“红色家底”、保护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丰富形式载体,深入挖掘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让深厚的历史插上“翅膀”,走进更多人的内心深处。随着一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一批活动项目蓬勃开展,一批文艺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也越来越亮,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宋斌)

标签: 思南 周恩来 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