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在课堂上阅读是明智的。为什么有些人读书很笨?

linx

先生《记经史阁》有曰: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

朱子在《记经史阔》中写道:古代求学的目的没有别的,只是彰明德行、教民向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罢了。他所要彰明的德行,所要达到的完美境界,怎么可能在其他地方求到?能否明白这个道理在我,明白后恭敬地记在心里,也是可以的。

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源流,兵刑之法制,亦莫非吾之度内。

之所以一定要强调读书,是因为天地、阴阳、事物的道理,修身、侍奉双亲、治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的方法,以及圣贤的言行,古今的得失,礼乐的名位礼数,以至于经济源流、军事和刑法制度,都涵盖在我们读书的范围之内。

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有一些事情无法辨别精密还是粗疏的,如果不到书中考证,沉下心比较验证,从而求得规律,就无法明白彰明德行的本体和作用涵盖之全,也无法明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是如何的精微。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议论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

但是自从圣贤的学问不再流传,世上的读书人就不明白学问之道是有根本的,而只知道埋头读书,他们能做的不外乎记忆背诵、解释字义,借此来沽名钓誉、求取利禄罢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晦暗,求学之人越用功,心思就越放纵,词章再华丽,议论的技巧再高明,他们的德行和功业、事业和功绩就越赶不上古人。不过,这不是书本身的过错,是读书的人不知道学问之道有根本,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用功造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读书读傻了的原因

使二三子者知夫为学之本有无待于外求者,而因以致操存持守之功,使吾方寸之间清明纯一,真有以为读书之地而后宏其规、密其度,循其先后、本末之序,以大玩乎阁中之藏,则夫天下之理必有以尽其纤悉而一以贯之,异时所以措者事业者,亦将有本而无穷矣。(张洪、齐熙增补部分·纲领13)

假如这些人知道做学问根本完全不需要向外求取,只在于自己的内心,然后能执持心志而不丧失,坚持操守,使我们的内心保持清察明审,纯粹专一,真正打好读书的根基之后再弘大它的规模,严密它的法度,遵循它先后、本末的次序,然后全面深入地体会阁中所藏的书籍,天下的道理自然能细致而详尽地穷究、贯通,将来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之中,也就能根本树立而且作用无穷了。

读书所学的知识是死的,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知识也可能会过时。但是我们在学习时所养成的思维、所持有的态度,却是影响一生的。

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声律启蒙》《家塾教学法》《荀子》等十一部经典。《庄子》《朱子读书法》正在讲解中。欢迎你的加入。

日课温故 

涵泳诵读 

家风传承

标签: 有的人 明智 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