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为什么陕西需要一座文学馆?

linx

1993年5月,北京建国门外的空军大雅宝饭店,要举办一场文学研讨会。主角是陕西作家高建群,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刚刚出版。

彼时,作家出书,出版社都要找评论家开会发新闻稿,以用来做造势宣传。而一位名叫韩小蕙的记者,一篇发表于光明日报二版头条的文章——《陕军东征》,将那时有关陕西的几位作家重新“一股脑儿”推向了大众眼前。

这对于当时被预言要走“下坡路”的陕西文学来说,不得不说是一针强心剂。

■ 图源网络

原因为何,还得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91年,那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刚刚举办完毕,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头名的路遥在致辞上说到:“今天的这个地方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

颁奖结束后,陕西省委组织部准备让他担任新一届的陕西作协主席。然而未等上任,路遥就因肝硬化住进了医院,并于1992年11月去世。那段时间,陕西文坛一直处于“损兵折将”甚至于有些“一蹶不振”的状态。前一年10月,被誉为陕西文学界的老前辈杜鹏程刚刚去世,未曾想,第二年年初,46岁的邹志安也走了。

也因此,很多人觉得1991年后的陕西文学界避免不了“下坡路”的现实,但没想到,一篇名为“陕军东征”的文章重新让陕西文学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据悉,“陕军东征”的概念来自于会议之外的一场闲聊唠嗑,有北京的评论家曾对一起参与会议的几位陕籍作家说到:“你们陕西人可真厉害,听说都在写长篇。好家伙,是不是想来个挥马东征呀?”

这位评论家口中的“你们”,正是除了高建群,另外试图去北京出书的陈忠实、贾平凹、以及京夫等人。而“陕军东征”的概念一出,报纸书摊上也到处都是相关的口号和宣传广告。出版社与新闻评论界的联合上手让陕派文学立时重新“辉煌”了起来。一时之间,相关几位作家的书都卖到了百万册,成了当年最大的文化事件,当然,也因为此事的影响,全国顺势掀起了一个写长篇的热潮。

80年代,陕西文学虽已崭露头角,但作品都是中篇或短篇,并没有什么“大部头”之作,而1982年专为长篇小说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前两届评奖名单里也始终没有一部陕西作品,直到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出现,才打破僵局。

■ 图源网络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陕西作家关注长篇小说的创作,又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浮上水面,即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在《白鹿原》的扉页上,陈忠实把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作为题词:“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如果从此番意义来讲,,陈忠实也的确是写出了白鹿原这块土地沧桑巨变的50年“秘史”。

在邢小利、阮洁等人发表于“辛庄课堂”的一篇名为《新时期陕西作家与陕西文学》的文章里提到:《白鹿原》的准备、构思与写作,是陈忠实创作方向的一个最大转折,他从二十多年来一贯关注的现实转向了历史。这一艺术转变,与陈忠实密切关注1985年兴起的“寻根文学”思潮并且深入思考有关问题有关。他的艺术聚焦,是从家族关系入手,从人与文化角度切入,触及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政治关系等关乎人的生存的各个方面,深刻透视传统中国宗法社会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和生存之道,展现传统宗法社会和乡规民约在时代暴风雨的击打中所发生的深刻嬗变,家族的嬗变,人性的嬗变,人心的嬗变。并从这嬗变中,透示社会演变的轨迹和历史深层的文化脉动。

也正是因此,才使得《白鹿原》带给读者的强烈艺术震撼力与冲击力迄今在很多人记忆里仍旧挥之不去。

■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1997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成为路遥之后,陕西第二位获茅奖的作家。

而贾平凹的接力也未止步,2006年,《秦腔》 获得香港第一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08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

当然,除过《秦腔》,大部分人们对于贾平凹早先80年代末的作品《废都》显然具有更大的好奇。

只是《废都》的命运一波三折,引起争议的原因与《废都》中有大量情色描写脱离不开关系,此处不过多赘述,只是《废都》之前,贾平凹在部分读者心中,是一位严肃作家,而此书一出,有人评论“他失去了一部分读者,但又获得了更多的读者。”

回到获得第七届茅奖的《秦腔》,在彼时的授奖词里说到:“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秦腔》封面

雨果说,每个作家都要有一块适合自己耕耘的土地。

长达17年的时间跨度里,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再到贾平凹的《秦腔》。学者马平川曾在一篇名为“茅盾文学奖与陕西文学精神”的文章里提到:陕西三位土生土长的作家,都是以洋溢着秦风秦韵的陕西制造,且都以榜首的位置,三次摘得茅盾文学奖,他们分别来自陕北、关中、陕南这三块文化沃土,三位作家和三部作品牢牢联系在一起。以三足鼎立之势,构成了中国文学版图上独特的景观,完整了一个省的文学地理。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社会的激变态势,深刻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生态。如今与此前“陕军东征”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文学与创作却依然在路上。

比如,宝鸡作家红柯,2002年写出《西去的骑手》,获得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从北京来西安工作的女作家叶广芩,2007年出版了《青木川》,畅销一时,学者型作家孙皓晖,为了写作,放弃西北大学法律系副主任的职务,历时15载,在2008年完成53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

尽管文学已不像九十年代那样能掀起社会风潮,但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却不会过时,就像社会需要更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一样,读者也需要更多能够承载这些作品和人群的场所。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陕西文学馆项目写进《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列入2022年度省级重点项目予以推进。为全力推进项目实质性进程,力求将其打造成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标志性成果,大力彰显“文学陕军”品牌美誉度、影响力,经2022年6月8日省作协党组会议研究决定,陕西文学馆项目工作专班正式成立。

2022年8月19日上午,陕西文学馆项目签约仪式在沣东新城成功举行。

■陕西文学馆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该项目择址于沣东新城沣河以东,沣河东路以西,诗经里项目北侧。计划总投资2.8亿元,规划用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如若从项目选址角度来看,诗经里本来就是脱胎于《诗经》这本文学著作的存在,其与文学故事也有着不小的渊源,占据着尤其丰厚的自然与历史资源,其次,该地交通便利,沣河大道、诗源二路、镐京大道穿越而过,并与沣东华侨城文旅融合示范区、昆明池互相遥望,尤其适宜人们出行前去探索并进行深入的文旅活动。

据悉,该项目以陕西文学为重心,包括文学成就展示区、文学创作交流区、文学资料收藏区、文学研究区和文学服务区5大板块。

是一个集公共服务、展览展示、文学体验、人才培养、创作交流、收藏保护、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学中心,也是体现中华元素、陕西特色的国内一流专业文学馆,全面展示陕西文学成就。

而陕西文学馆的落户,也将进一步盘活城市文化资源,助推沣东新城挖掘区域丰富的诗经文学和周秦汉历史文化资源,有力提升区域文化辨识度,铸魂沣东文化本质,不断完善沣东人文、生态、活力的文化旅游谱系。

在落户签约仪式上,相关领导负责人也表示:“沣东新城将扎实落实陕西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力将陕西文学馆打造成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助力做大做强做靓“文学陕军”品牌。”

无独有偶,8月16日,上海文学馆在虹口区武进路开工,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说到“高质量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是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也无疑给了陕西在建设文学馆事宜方面以新的信心和力量。

“用城市让文学活化,用文学为城市赋能。”文学馆的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成为未来文学的温床,并预示一段全新文学旅程的开启。

需要补充的是,陕西文学馆的签约落地,不过是近年来沣东新城文旅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若仔细梳理,不难看出沣东新城拥有的众多有关历史文学资源优势,比如镐京遗址、阿房宫遗址和建章宫遗址等一批国宝级遗址群,以及沣河、昆明池等绝美生态景观,这些都是书写新西安文旅升级换挡大文章的巨大承载空间和绝佳资源要素。

■ 图源:“大美陕西”影像展征集作品展播丨《沣河》

这两年,作为西咸新区文旅板块的重要承载区,沣东新城的发展有目共睹,接连引进陕西文学馆、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保利大剧院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沣东新城还深入挖掘区域内丰富的文旅资源,建成并运营昆明池·七夕公园、诗经里小镇、玛雅海滩、OCT1314摩天轮等文旅项目;而欢乐谷(陆公园)、欢乐海岸曲水湾商业街区等文旅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伴随着一系列项目的投建与落地,不可否认,一条十里沣河文旅带已经初具雏形并跃入眼前。

中国文学发展到当下时代,一部部经典文本的考量也逐渐有了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标准,常言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下,在各样利好的政策支持下以及规划建设准备中,陕西文学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大环境,而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期待,下一个“陕军东征”的到来。

作者 | 汤加 | 贞观作者

参考资料:

1、马平川.文学“断代现象”分析——以陕西为例[J].文艺争鸣,2007(10):87-90.

2、独孤求馍.五虎东征,那段属于陕西文学的黄金岁月.夹馍星球

3、辛庄课堂.新时期陕西作家与陕西文学 | 西安记忆

4、马平川.茅盾文学奖与陕西文学精神.书房记

5、王昱娟. “新世纪”陕西文学与“缓慢城市化”[D].上海大学,2011.

标签: 文学馆 一座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