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十四讲、《易经》的应变与转化
《易经》讲应变。应变是面对宇宙人生的变化,那么怎样把握和处理呢?转化是应变的一种功夫。这种功夫以前没有特别强调。现在我先讲这个应变。
我说的《易经》的处变学,也是应变学,但是我不用“应变”二字,我们处在变化当中怎么来应变?我把一个卦的六个爻,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分析它们应变的方法。凡是初爻,多半是讲修养,修养你的德行,修养你的诚或谦。第二爻,只有修养还不够,因为第二爻是在地上,除了修养,还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到了地面上,怎样应付外在的变化,所以德与知同样重要。第三爻,诸位知道,多凶。因为第三爻由内到外,外面的环境变了,所以常常碰到凶险之事。这个时候,要讲应变的能力。
到了第四爻,由于它靠近第五爻,第五爻是君主之位,第四爻就是大臣之位,靠近了君主,下面又有三爻往
上冲,它都要对付。所以,第四爻也要讲应变的功夫,对上对下都是如此。要赢得上面君主的信任,又要能够结合下面的力量,把它们转给君主。
第五爻且先搁下,看第六爻。关于第六爻,很多研究者就说物极必反,多半是负面的意思。的确,很多卦的第六爻,爻辞都是负面的(当然也有正面的)。到了第六爻,因为处在天位,所以第六爻要有大方向,顺天命的大方向。再看第五爻,是领导,是君主,第五爻才是真正处变的。以上是《易经》的应变思想,如何应变,除了传统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的相应相和之外,我特别提出一种转化的功夫。
在美国,由于很多学生是学荣格心理学的,他们常常会讲到“转化”二字。在中国哲学里,是没有“转化”二字合在一起的,我们只有一个“化”字,转化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庄子讲化,孟子讲化,但都是向上的“大而化之”,现在我们把“化”放下来,讲转化。
首先,我们讲什么是转?我们由生到死,这是命运。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是注定的。我们称之为命运。但是在由生到死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转变它。“转”有两个意思,一是转向。你如果照着这个路子走,凶,危险,必须转向。研究《易经》要知道转向。我们前面讲过,“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小人走小人的路,君子走君子的路,方向走对了,就可以趋吉避凶。二是转掉意义。由生到死是每个人必经的途径。大家都会死,但是死的意义不同,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所以,我们可以把意义转掉。转向不是逃避,人都有生老病死。
释迦牟尼在做太子的时候看到生老病死,他开始时逃避,到深山里去修长生不老的方法,苦修了六年,修不出来,差点饿死,后来在菩提树下开悟。悟了以后,他又回到人间,不在山上修长生不老了,转变了生老病死的意义。开始的时候是逃避,意义就转了。“转”是一种功夫。“化”字在中国哲学里用得很多,像庄子有自化、物化、神化,孟子有“大而化之之谓圣”, 《系辞传》有“神而化之”! “化”字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灵魂。大化就是自然,我们人怎么参与自然大化?人的生命最多一百年,很有限。但是在庄子看来,我们怎么把它“化”掉,与自然同化、同流,在宇宙之间常在,这就是一种功夫。
心理学的学生说荣格特别强调转化,如果问他们,荣格怎么讲转化?他们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荣格的意思大约指我们有一个自我,怎么把自我变成一个大我,这需要智慧,这是一种转化。但是如何去转化自我,他们都在观念上谈。因为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不重视修养功夫,只有中国哲学的修养才讲到转化功夫转化的特质,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转化是气化。庄子以为,宇宙万物是一气的变化。转化就像机器的转动,气就是油,没有油就转不动,对不对?气就是使我们能够转动的一个气化。庄子讲气化,讲心斋、坐忘,他说我们要把精神集中,不要听之于耳,要听之于心,还说到最后不要听之于心,而要听之于气。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要专注于气,气是虚的。所以我说气化,是气的转化。气是没有欲望的,但是它可以跟宇宙万物一起变化,这就是庄子讲的天则。那么孟子也有讲到气,孟子讲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精神的蓬勃,也是把我们人生的欲望转掉,是一种精神的、无限的、光明的作用,和天地同流。
第二,转化是一种德化。这个德就是诚。《中庸》里面讲“至诚如神”,诚能够变化万物。德与天地同流,孟子讲“君子所过者化”,即君子所经过的地方,能够化万物,教化人民,化育万物,转化要有德。我之所以讲西方心理学家即使讲转化两个字,他们也没有抓住转化的精神,因为他们都不是强调德。
第三,转化是一种神化。精神的变化就是一个虚。神如果实在地化,就不是神了。那就是意识,那就是欲望。虚才能转化,虚才有空间,转化需要神化,《系辞传》讲了很多次“神而化之”。
第四,转化是一种修养、涵养功夫。我们做学问要讲功夫,修养也要讲功夫。功夫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西方人抓不住的,西方人只讲方法,他们不讲功夫。我们中国哲学实际上很少讲方法。但是宋明理学家有一次讲到方法,还进行了一次讨论,那就是朱熹跟陆象山在鹅湖的会谈,大概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讨论方法,朱熹的方法是研究,陆象山的方法是易简,讲德。一个是知识的研究,一个是修养德行,两个人各说各的,没有结论。
但是,我以为朱熹虽然强调研究的方法,但是他也有功夫。我很欣赏他的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以前功夫不到,就像巨舰一样推不动,但是水一涨,自然推动就不费功夫,功夫到了很自在,功夫不到,方法错误,你再去研究,你进去就出不来。我们生活上有很多例子。比如学骑自行车,开始的时候,车把就是抓不住,硬硬的,后来学会了,车把就很自然地掌握了,甚至可以两手不扶车把。可见,功夫到了自然很轻松。
再说学游泳,我以前还不会游的时候看人家游泳,在水里面游动很令人羡慕。后来学会了踩水,就很自然。我差不多几十年没有游泳,但是到游泳池里我还是不会忘,不会说几十年后就忘了怎么游,所以这也是功夫!转化是一种功夫。当你的功夫真正到的时候,转化是很自然的。很多学生学老子、学禅宗,要无欲,他们告诉我好难。人要无欲,人要减低欲望,就是很困难,但这是功夫不到,你功夫到了便很自然了,自然会知足、知止,就像开车一样,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轻刹,什么时候重刹,很自然。
以前我介绍过我的整体生命哲学的等边三角形道理和作用。首先有几个特质,即“用”到“理”, “理”到“用”,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第一,转化需要打破系统。我们人往往是在系统里,强调自己的看法,强调自己的存在,而否认别人。科学家不了解文学家,文学家不了解科学家,每个学家都以他们的理论为最高,互不往来,互相轻视,所以打破系统并不容易。我和别人也是两个系统,要打破我和别人的系统不容易,如说换我心为你心,谈何容易!像爱情要到深入的程度才能换我心为你心。所以,打破系统不容易。要转化,我认为必须打破系统。
第二,要向上提升。理或理论一定要向上到道的层次。如果只在理或理论的范围,那么很多学术都是门户之见。比如唯物、唯心就是门户之见,都以自己为独尊,它们不能向上发展以入道,所以理必须向上提升,转化的化就是向上化于道。
第三,进入以后,不能停留在道上。因为道的位置是空虚,所以又要回到人生来解决问题。这一圈回到人生就是一个转化,必须由“我”经过“理”,经过“道”再回到“我”。这时候自我也好,大我也好,真我也好,佛也好,圣也好,都只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就是“你”,是你的生命的转化。在我的三角形里面,这样一个圆圈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转化的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