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解读《易经》六十四卦
第五十一讲、明夷卦:内明外柔度暗晦
明夷卦,“明”是光明,“夷”是指受伤,光明受到伤害。为什么光明受到伤害?我们看这个卦,下面是火,上面是地,火在地下,地掩盖了火,光明被土所掩,所以是明夷。明夷就是光明遭受挫折,是一个黑暗的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逢时不遇,我们虽有才华,但才华也好、知识也好,都受到了伤害。
明夷。利艰贞。
在明夷黑暗的时期,“利艰贞”,要知道艰难,要能够把握正道,知道艰难不为黑暗所消灭。能够把握正道的“贞”,在这个卦里面,就体现在第二爻和第五爻,都是主爻。这两根爻都是阴爻,所以把握正道就是把握阴柔,知道困难要谦虚,要以阴柔的方式来处理,不能强硬。在明夷黑暗的时期君子的做法,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那句话:“苟全性命于乱世。”意思是说,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但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明哲保身后来差不多就变成了苟且偷生的同义词。
可是,苟且偷生真的不好吗?那我们来看一个不苟且偷生的例子,就是明代的方孝孺。
方孝孺也是一代大儒,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但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成功,夺取了帝位,因为方孝孺在内廷比较有号召力,他就让方孝孺给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拒绝写,朱棣说:“你不写,我就屠灭你九族。”方孝孺脖子一昂,说:“灭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真就灭了他十族。但是,灭九族是有规矩的,第十族是谁不知道,没有十族这个说法。于是,朱棣就把方孝孺的门生故旧列为第十族,最后一共杀了873人。
后人歌颂方孝孺坚守志向,威武不屈,但我想孔子是绝对不会赞成他的。方孝孺放大了“至死不变”的信念,却忘记了孔子的另一条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孔子说过:“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意思是说,国家有道时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国家无道时能避祸,不坐牢,不被杀。至于朱棣推翻了建文帝,对于孔子来说,那是皇帝自己家里的事,或者说是天意,不是他该负的责任。就算他不赞成,但朱棣已经称帝了,那就接受。
如果孔子被朱棣要求写即位诏书,他肯定提笔就写了。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臣子,宁死不写,也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头一昂,说“灭十族又如何?”这叫逞一时口快,也是一种膨胀,一种快意。他自己快意那一下,就多送了几十上百人的性命。这是朱棣的罪恶,却是方孝孺激发的。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初九本来是用脚走的,第五爻、第六爻才会在天上飞,这个“飞”字出现在第一爻上好像很怪。为什么有“飞”呢?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时候,碰到明夷,马上就想逃,想飞走,飞走的时候还飞得不快,“垂其翼”,翅膀还没有张开,还没有飞得很高。“君子于行,三日不食”,飞得很匆忙,三天都没有东西吃,没有准备食粮。说到这里,我们就想到孔子,孔子困于陈蔡,七天没有东西吃,弟子们几乎都饿出病来了。孔子也是一样,他对一个国家不满意的时候,马上就离开,东西还没准备好,匆匆忙忙地飞。“有攸往”,他要走,要离开这个地方;“主人有言”,就是他跟主人的言语不对付,引起了主人的不满。“有言”就是主人批评他。主人也许是指君主,君主想留他,他不愿留,想赶紧走。这是描写在明夷的时候,这位大臣也好,君子也好,要离开,而且离开得很匆忙。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六二“明夷”,在飞逃的过程中,“夷于左股”, “夷”就是伤害,左边的腿骨受伤害,走不动了。“用拯马壮”,走不动要骑马,则“吉”。“马”字何来?为什么骑马?“马”指初九阳爻,因为马是要乘的,骑在马上是说受了伤害,要得阳爻的帮助。但他受伤害的位置是左边,不是右边,右边是主要的,左边是次要的。伤了左手,还有右手可用。意思是说,他虽然受了伤害,但是是次要的,还可以借助初九的帮助,使他能够往前走,故“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九三“明夷于南狩”, “狩”就是打猎,要往南方走。为什么往南方走?上面是地,是坤,代表南。“得其大首”,九三和上六也是一对,九三是阳,上六是阴,“大首”是指上六。为什么要“南狩”?因为在这个时期你可以发动革命,像打猎一样,射掉暴君——“大首”。但是,“不可疾”,不可以太快。“疾”字在《易经》里面用了八次,差不多七次都是指疾病,但这里是当“快”的意思。不能太快,要准备充足,把握你的贞。九三的“贞”就是诚,把握你的诚。从事革命,是比较强硬的,九三比较强硬。因为九三的外面是三个阴爻,它是光明,是火,所以,可以往上走。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出于门庭。
六四是大臣之位,对上面的六五君主,“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 “心腹”两字在这里出现了。也就是说,这个爻得到君主的赏识和信赖,是君主的心腹。虽然君主相信他,“出于门庭”,不要以为现在得到君主的信任,是君主的心腹,就没有问题了,他还是要开一个后门,准备将来有危机的时候逃亡。可见,虽然一时得到君主的信任,但伴君如伴虎,谁知道过一段时间会因为什么事情得罪他,所以要准备后路。“门庭”是指后路,如同狡兔有三窟。我们还可以发挥一下,比如这个大臣得到君主的赏识,他给君主献计,但是他要留有后路,不要以为他的计谋是绝对完美的,他要考虑
到,如果计谋不成的话怎么办。因为没有一个计谋是可以百分之百成功的,所以在他献策的时候,就要在准备万一不成的后路。很多人都没有这种概念,都觉得自己的计划百分之百会成功,没有想到如果不成功的话该怎么办。“出于门庭”就是防这个万一,是很少人准备的。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第五爻一般来讲都是代表君主的地位,但只有这一爻,把箕子放进去了。因为明夷讲的就是有德者、贤能的人怎么避世。所以在六五上,把箕子放进去,后来箕子到了朝鲜,也是做了开国之君的。
大家也许都知道箕子这个人,因为商纣动不动就杀人,箕子知道很难逃过其迫害,于是便装得疯疯癫癫,以这种方式来保命。后来武王打败商纣之后,他知道箕子是一个贤人,就请箕子出来帮忙建立周朝。箕子拒绝了,说他是商朝的人,不能够替消灭自己国家的周朝来服务,但是他也知道文王、武王是了不起的君主,虽然不能为周朝服务,但是他可以给武王一篇了不起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洪范》,是《尚书》里面最系统地讲政治哲学的一篇,差不多影响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来的政治哲学。箕子离开了武王之后,带着几百个人到了朝鲜,成立朝鲜国,据说现在箕子的墓还在朝鲜。所以箕子的逃命,是假装疯癫,以装疯的方法来躲避迫害,但是他本身的原则和德行没有变,只是表现在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危机。这就是六五,利于贞,不表现他有智慧,很谦虚。所以武王来找他,他很谦虚地辞让了。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上六这一爻很重要,可是很多注解都没有解释好,尤其是儒家的注解,常常忽略了其中有道家思想成分的东西。“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开始的时候,跑到天上去照耀人,后来又坠落在地上,这是负面意义。但是,我认为,爻辞这些话在明夷卦里,不是负面的。明夷卦第一爻到第五爻,都出现了“明夷”两字,但是第六爻没有“明夷”,而是讲“不明晦”。把“不”字拿掉,就是“明晦”, “明晦”和“明夷”不一样。“夷”是伤害,还有一个意思是平地,掉到平地里;“晦”则不是,“晦”不是伤害。孔子在《大象传》里面说“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君子面对众人,能够用晦的方法来处理,而能够表达自己的明。所以说,晦是一种功夫,是一个方法。这句话,后来老子拿去用了。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也就是和光同尘。“和光”是说光芒不要太显露,缓和你的光芒,不要照得人家眼睛看不见;还要和世俗人相同,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是“同尘”。和光同尘,就是“不明晦”,尘就是晦。这句话说“初登于天”,天是明,很光;“后入于地”,不是到了地下,而是用地来遮盖自己的明。开始的时候跑到天上去,明太亮了,后来又跑到地当中去了,把自己的明加以遮盖。所以,前面五个爻的“明夷”都是负面的,明受到了伤害,这个爻上的“明晦”是一种功夫、一种应变。成语“韬光养晦”,大家也都知道。“韬光”是你的刀子要放到套子里面,不要拿出来,要藏起来;“养晦”就是借晦来遮住,但是要来养你的智,不是说遮住以后就完了。遮住以后,里面还是明的,就像箕子一样,开始装作疯癫,但是他内心很清楚。可见,“韬光养晦”,就是指“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上六这句话的转化是很重要的,我们处理一个问题或者生不逢时,你碰到的君主或所逢的时代都对你有伤害的时候,要返回内心,然后去转化。明夷卦前面五爻都是告诉我们怎么躲避、遮盖,到了第六爻才正面来告诉我们怎么转化。所以上六要好好地去体会、运用。
最后对本卦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第一爻,避风头。
第二爻,要负责。
第三爻,正面地解决问题。
第四爻,准备退路。
第五爻,要远遁,有方法。
第六爻,要借晦来转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