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艺述史 主播|雅鑫
艺述史官方原创
民间有句俗语叫“父不进子房”,或许你要说了,都是我自己家,为什么不能进?其实这句俗语还有下半句,其中投射的道理或许能解答你的疑惑。
“父不进子房”,正如《朱子家训》说:“长有内外,宜法肃辞严”。
就是说家族里的长幼亲疏要按照规矩来,应当庄重,严肃。
在孩子成长期,“父不进子房”是给予儿子一些空间,尊重他的隐私。比如《红楼梦》里的典型严父贾政,也基本没出现在贾宝玉的房间里。
当然“进与不进”这个选择权掌握在父亲的手中,儿子没有反抗的权力,在古代父亲对儿子的权威比现在还要大,父亲却不能因此就为所欲为。
过去的父子模式什么样呢?比如,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和父亲一同劳作,不小心割断了瓜苗的根,他的粗心让父亲生气,抓起杖子就把曾子打了一顿,可曾子不因为自己的疼痛而伤心,反而是觉得父亲为自己生气,很惭愧。
曾子被打到不省人事,等他缓缓醒转,立刻就想到打他的父亲如何了?为了不让父亲挂心,还装出并无大碍地样子,整理好仪容去向父亲行礼。
当然了,孔子听了曾子这一番作为,觉得他做得不对。孝子更应当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然出了事,让父亲情何以堪?
其实古代很多家族在儿子成家以后,仍旧居住在一起,这时儿子的房间其实是儿子的小家庭,不仅有隔代的孩子,还有儿媳,因此作为父亲,理当避嫌,更要遵从“儿大三分客”的古训,稍微客气一点。
而这句话的下半句,也是古代权力关系的投射,正是“官不入民宅”。
官与民和权力关系,很多时候就像父与子,平民没有反抗的权力,如果官入民宅,一方面,百姓要花时间精力准备,必定会打乱平常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如果官是恶官,强取民脂民膏,百姓也无法反抗。
这就好像君王不能动辄跑到臣子家中是一个道理,这时处在权力低处的就是当官的臣子,他们也同样会感受到负担,担惊受怕。
所以我想这句俗语无非是告诫我们,就算处在权力的高位,也应当谨言慎行,换位思考。
就像《论语》中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就是如果君臣父子不能各安其位,就是我有粮吃,我又吃得下去吗?好啦。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我们就聊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