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牛郎织女传说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说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

linx

据淄博文旅:

每年七夕节,淄博市沂源县的燕崖镇都要做一场国际七夕文化节,2022年已经是第十五届了,举办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一场相亲大会,司机车从举办地计宝峪村排到了另外一个村朱家户村。

沂源七夕节相亲大会

“天上银河,地上沂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集曲折离奇,缠绵非恻于一体。小时候看严凤英和黄宗毅主演的《牛郎织女》,自此这个传说就在心中念会不忘。近几日,正值为燕崖镇整理旅游民宿集聚区资料之际,笔者来到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地方。

牛郎织女传说现场考证

沂源牛郎织女景区位于沂源县的燕崖镇。织女洞所在的大贤山位于河西,牛郎庙和牛郎官庄位于河东,隔河相望。

织女洞位于大贤山临河的峭岸上,即所谓的“燕子岸”,这也是当地“燕岸镇'名称的由来,洞口写着“织女仙洞”四个醒目的大字。织女洞依山凭势,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元,又名织女仙阁,系二层楼阁式建筑,内陈设有织女等彩色塑像,二层左侧设有织女梳妆台与寝室,前面有一个上圆下方的窗户,如果临窗端坐,与牛郎隔河相望,正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景。

沂河与大贤山织女洞

据当地人介绍,牛郎叫孙守义,因经常在外放牛,村民称他为放生的小儿郎,后来就叫他“牛郎”。而牛郎官庄是个姓孙的单姓村,村民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为了供奉祖先修建牛郎祖堂,进行祭祀活动,即现在的牛郎庙。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山东沂源、河南鲁山县、山西和顺县、湖北郧西、江苏太仓等全国约有11个地方都说自己是牛郎织女传说地。

而据资料考证,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织女洞和牛郎庙。两地隔沂河东西相对,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形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观。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据专家考证,今天的“大东”横跨山东临淄、曲阜一带,沂源是“大东”的核心地区。景区以海拔532米的大贤山和沂河为主体构成,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

沂源牛郎织女展览馆

山东大学文学院的专家认为,研究一个故事的起源,最重要的是找到传承关系,沂源县的织女洞和牛郎庙建于唐宋时期,洞中立有历代石碑,较完整地记录了织女洞修建后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南宋石碑上面有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这在全国差不多是最早的文字记载实物。

“牛郎织女传说”是如何演化的

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是渐进积累的结果。《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意思是: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似的熠熠闪着光。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

遥看织女洞

从释文看,诗中借用星星的名称和运行轨迹来抒发胸臆,但诗中并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不过根据历史考究,这是一首最早将织女,牵牛二星放在一起的诗,至今仍有许多专家将这句诗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

到了《古诗十九首》,牛郎和织女两颗星星开始有了人物形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礼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里,牛郎和织女虽仍为天上二星,但也成了“人”。《古诗十九首》至今也没有找到作者,一般认为是西汉或东汉时期的作品。诗作是受五言乐府诗影响而形成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由南朝萧统编入《昭明文选》,并总题为(古诗十九首)而得名。这首诗说明,至少在汉代,牛郎织女故事有了“简概”

但《古诗十九首》所述人物形象和故事具是概括性的,牛郎织女故事成形,得益于东晋《搜神记)中的《田昆仑》和《毛衣女下凡》。

织女洞外观

《田昆仑)的故事情节为:有个穷人叫田昆仑,一天,他看到地里水池中有三个美女在洗澡,跑去围观并偷了一件衣服。两个美女跑到岸边穿上仙衣飞走了,剩下一个没发飞走,仙女骗田星仑说愿意嫁给他,但需要穿上仙衣遮体才能出水。昆仑对天女曰:“娘子若索天衣者,终不可得矣,若非吾脱衫,与且盖形,得不?”最后仙女只好穿上他的衣服做了他的妻子,田昆仑和他母亲把仙衣藏好,两年后仙女生子田章,之后,田昆仑去外地,天女想办法从婆婆那里骗出天衣飞走了,后来又回来接走了儿子田章。

《毛衣女下凡)的故事情节为:一位青年农民在稻田中看见六七个靓丽女子在一起。不知道她们原是鸟变的。他悄悄地匍匐前往窥探,拿到一件羽毛衣。其他女子发现后立刻披上羽毛衣飞走了,只有这个女子不能飞走,做了农民的妻子。后来,他们生了三个女儿。一天,仙女让女儿问爸爸,得知羽毛衣藏在稻堆下面,她找出来穿上就飞走了,不久又回来把女儿也接走了。

牛郎庙

南朝梁武帝(464年-549年)时,《殷芸小说》中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小说的意思是天帝允许织女嫁给牵牛郎后,上天的织衽业就此废弃,这让天帝感到恼怒,于是下令织女返回河东,只允许两人一年相会一次。这篇小说奠定了传说的叙事构架,此后,牛郎织女故事不断丰富各种细节,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

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唯一有实物佐证的地方

沂源举办七夕节的时候,每年都会邀请一些史学专家和文化学者。2020年,中国民俗学会负责人来到活动现场,研究分析了大贤山各处留存的碑刻资料和原沂水孙氏家语(燕崖镇过去属于沂水县),对沂源何以成为牛郎织女传说地,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总结结果看,牛郎织女与沂源结缘,其实是“因缘际会”的结果。

据专家考证: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一块功德碑,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大贤山上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

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人物张道通的事迹,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岸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山名大贤,织女崖口,乃同徒众登眺巅峯,山清水秀,而乐居焉。”这里的“织女崖”,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为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于山顶玉皇图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这样解释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所谓织女之“贤”,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明万历七年碑刻

理解沂源生郎织女传说最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中。碑文中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以故织女名”。这段文字还十分难得地透露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到访大贤山时,看到秀丽山水,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而道士呢,“守者会公意,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对面并起牛宫”。县太爷的一段谈玄,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并且立竿见影,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孙氏祖先的说法。牛都官庄的出现,以及孙氏家族与牛郎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呢?当道士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呢?

定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为我们提供了牛郎官庄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民国时期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迁沂年岁,当在明代末叶”。至宗谱成书的民国年间,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行至十五世。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新: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村庄人位于牛宫附近,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也就是说,牛郎官庄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据专家考证,在山东的地方戏中,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姓的。或许,正是受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使牛郎官庄的孙氏被人称作了牛郎的后代。

(根据《大众日报》整理,作者:周学泽)

标签: 牛郎织女 沂源 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