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建云
#
对自己狠一点,对他人好一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大意】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当然也可以解释成为: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云说】
乍一看来,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绕?
为什么要“父母唯其疾之忧”呢?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学习、工作,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
或许我们做不到“扬名于后世”但最起码也要尽职尽责,别挨骂吧?
我在《中国家风》序言写道:生活里有句骂人的话:这人没教养。此语杀伤力极强,把被骂之人连同父母、爷奶一网打尽。虽然没有“八辈祖宗”之狠,但确是给八辈祖宗抹黑了。
批评人工作不努力,生意不赚钱,学习不专心,甚至爱情不忠贞都行,但一句“这人没教养”,大多挺不住,如受辱一般,轻则红脸怒斥,重则大打出手。
有人说,你可以骂我,但不能骂我妈,不能骂我家。细想起来,哪句骂人的话不是给爹妈和先祖找病?
人是有家庭和家族观念的,嘴上不说,心里也有,血脉相连。人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抛开家庭和家族独自逍遥之人,基本上不是人。于是,又有人骂,这回单独骂你:这人不孝敬。你也听不了。不孝敬等同于禽兽不如。连马狗牛羊鸡鸭鹅猪都比不上?
谁都想做个文明人,实在做不了文明人也装成文明人。装文明的意思是有人时文明,没人时粗野。但凡做事,总怕人知道的,大多是坏事;但凡行善,生怕人不知道的,也好不到哪去。装文明不好装,容易露馅。只有装孙子还凑合。看,又与家大人关联了。
。。。。。。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
《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道理一样的。唐宋以后的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
曾子的弟子“乐正(Yuè zhèng) 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可是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颜色。
学生们问他说:“先生您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可是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颜色,请问这是什么缘故?”
乐正子春说:“你们问这个问得真好啊,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曾子又从孔子那里听说过这样的话,父母完好地把孩子生下来孩要完好地把身体归还父母,不亏损自己的身子,不毁坏自己的形体,这可以叫做孝敬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记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才忧愁。”
所以说,身体不是白己私有的,而是父母亲留给的。
《吕氏春秋》给出了孝敬的标准:行走坐卧不恭敬,不是孝敬;侍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敬;居官不谨慎,不是孝敬;交友不诚实,不是孝敬;临战不勇敢,不是孝敬。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连累到亲人,怎敢不小心谨慎呢?《尚书•商书》上说,“刑法三百条,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重的了。”
凡是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必先致力干根本,而把非根本的东西放在后边。所谓根本,不是说的耕耘种植,而是致力于人事,致力于人事,不是人民贫困而是让人民富足,应不是让人口稀少而是让人口众多,这些都是致力于根本。那么,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做到孝,那么名声就卓著荣耀,下面的人就服从,天下的人就赞誉;臣子做到孝,那么侍奉君主就忠诚,居官就清廉,面临灾难就能献身,士人百姓做到孝,那么耕耘就用力,攻必克,守必固,不疲困,不败逃。孝道,是三皇五帝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
掌握了一种原则因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去掉,天下都会顺从,大概只有孝道吧!所以评论人一定先根据他对亲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到他对一般人的态度;一定先依据他对关系重要之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到他对关系轻微之人的态度。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对跟他关系亲近重要的人行孝道,而对跟他关系轻微疏远的人也不怠慢,那么这就是谨慎笃厚于孝道了。这就是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啊!所以,热爱自己的亲人,不敢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的亲人,不敢怠慢别人。把热爱尊敬全都用在侍奉亲人上,把光明施加在百姓身上,推广到普天下。这些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说到这里,您大概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重视孝道了吧?
孝,其实也简单,曾国藩说,以爱妻子之心事亲(侍奉父母),则无往而不孝。怎么样,是个挑战吧?
坦白地说:我还没做到。您应该会比我做的好吧!
最后,我们谈一下谁是孟武伯。上一张咱们讲到:孟懿子问孝。孟武伯的父亲就是孟懿子了,而孟懿子的父亲是孟僖子。孟僖子因为曾陪同鲁昭公前往楚国,因不懂礼节,致使鲁昭公在欢迎仪式上出丑,为此孟僖子十分惭愧自责。回到鲁国后,孟僖子就“礼”的问题,到处向人求教。孟僖子对孔子关于礼的学问、修养非常敬仰,以至于临终遗命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我们来看,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三代人都问孝于孔子。您自然就知道礼的重要性和孝的重要性了。
作者简介
张建云作家、学者、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声明:除原创文字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