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艾伟的最新长篇小说《镜中》分享会在南京举行,作家毕飞宇,评论家、学者汪政,翻译家、学者黄荭,评论家、学者何平与艾伟一起出席了分享会。
本期作家
■艾伟
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风和日丽》《越野赛跑》《爱人同志》《爱人有罪》等,中短篇小说集《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妇女简史》《水中花》等。获得鲁迅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
■ 本期主持
聂梅
江苏文艺广播《有声书房》、江苏故事广播《经典阅读》主持人;全国小说演播艺术家,江苏省十佳阅读推广人。
新书介绍
镜中
作者:艾伟
点击购买本书
小说讲述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望的建筑设计师突遭人生重大变故,故事穿梭于中国、缅甸、美国和日本四个国度,巧妙地编织起一张爱恨交叠而疑窦重重的迷网。困缚于其中的四人怀着隐秘的罪孽,踏上殊途同归的救赎之旅。
故事书写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人世的无常与日常生活的恒久力量,爱的不由自主和恨的最终释怀。于是发生在本书的故事,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专家评语
茅盾文学奖得主 麦家
读《镜中》,犹如走在光影变幻的建筑中,悬念丛生,欲罢不能。
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得主 格非
艾伟在文本中设置了多重镜像,当下与历史,自我与他人,光与暗,生与死,灵与肉,相互映照,亦真亦幻。
内容速览
聂梅
艾伟的《镜中》自今年五月上市以后,迅速冲上各大权威好书榜榜单,上市一个月就连续加印两次。艾伟首先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内核。
艾伟
这本书写作时间不太长,但是构思时间相当长。我大概2017年开始想写这部小说,并且做了很多功课。《镜中》写了一个可能很多人会遇到的无常境遇,当我们遭遇无常境遇时,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与自我相处,如何安顿我们的内心。
聂梅
虽然艾伟提到自己这部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时有些云淡风轻,但是作家毕飞宇却认为这是艾伟的一部应许之书。
毕飞宇
它是艾伟答应命运的一本书,也是命运答应艾伟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第一,《镜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庄润生是建筑师,太太易蓉出生在戏剧之家。艾伟就出生在戏剧之家,本科攻读建筑学。
换句话说,在艾伟小说家的身份之外,他有两个特点尤为重要:一个是建筑学与建筑物,一个是戏剧与戏剧人生。我相信艾伟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快乐的,因为描写的对象和他自身距离没有那么远。所以《镜中》这部小说很顺,没有拧巴纠结,特别好看。
第二,在文学史上,通常来说,一个作家在37岁时会诞生他的代表作,到了50岁之后,这个作家通常会拐一个弯,这个拐弯很有意思,有些作家从自己的身边向远方拐,有些作家从远方向自己的身边拐。艾伟在《镜中》从20世纪的革命开始,最后走向自己的生命。艾伟过了50岁之后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小说写得越来越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的小说在叙事和语言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聂梅
《镜中》是艾伟创作的第七部长篇小说,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转型力作,与其过往作品相比有巨大的自我突破。评论家汪政指出,我们要从艾伟既往的创作中来寻找《镜中》的特别之处,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汪政
我觉得可以从艾伟以前的作品《妇女简史》《敦煌》《过往》等来寻找《镜中》的蛛丝马迹。从非常虚空的充满奇异想象的《越野赛跑》开始,艾伟基本上是向大地不断俯冲、倾斜,然后贴地飞行的姿态。
从这个角度来讲,艾伟是一个在题材上非常广谱的作家。读者可以将自己的人生问题摆到艾伟的创作当中,这些曾经被人问住的话题在艾伟的笔下都能得到完满圆润的解决,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非凡能力。
聂梅
《镜中》对于读者情感世界的冲击力,一方面源于书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另一方面得益于小说独到的构思布局。作者将建筑学的方法论与小说创作的记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文字构筑起一座镜像迷宫。翻译家黄荭对这本书的书名非常赞赏。
黄荭
书名《镜中》特别好,当你有很多面镜子时,可以看到它重重叠叠,这样你在镜中看到的自己、他人其实有一种无限的叠加。这个故事也是一层层展开的:一方面是场景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时间的穿越。
我非常喜欢《镜中》,所以很快读了艾伟以前的作品《爱人同志》。这个故事非常现实,很多故事到英雄归来就结束了,《爱人同志》则在某种程度上讲述了英雄的一种艰难,就是存在之重。到了《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维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阅读这样的作品,一方面你在虚构的故事中穿行,另一方面自身的经历会触动你不同时期的记忆。
聂梅
评论家何平认为,《镜中》不只是这个小说的题目,也涉及到艾伟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
何平
艾伟说“对称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我把这句话理解为艾伟对人的精神生活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把它理解为艾伟对小说文体的一个技术认识。
小说里有两个东西特别关键:一个是镜子,一个是迷宫,既是他对人的幽微精神世界的观察和勘探,又涉及到四个不同空间,穿越中国、缅甸、美国、日本四个国度。在一个很开阔的空间里,关注四个人的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表达每个人的精神深度。
聂梅
艾伟以深厚的建筑美学功底,借助卓绝的建筑构思,传达对于人生的体悟思考。小说的四个部分结构精巧,互相呼应,在叙事上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对称之美,所以艾伟认为毕飞宇和何平对于他小说结构的定位非常准确。
艾伟
小说中穿越四个国家,这四个部分其实相当于建筑的四个房间,每个房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景观。
读者进入第一个房间时,以为看到了真相;但是进入第二个房间后,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幅景象。这个景象有时候补充了前面看到的那个景象,有时候颠覆了前面看到的那个景象;到了第四个房间,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景象渐次浮现,所以这个小说是一层一层递进的关系。
聂梅
在汪政看来,假如给这部作品贴一个标签,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汪政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这部书写了什么,另外作者使用的方法也很重要,这个方法就是心理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极端的事情,把我们推到生命的极致状态。艾伟用手术刀一样锋利的心理分析之笔,细细描摹了极端状态下人物的心路历程。
聂梅
最终艾伟要表达的是在悲苦的生活中寻找人性之光,救赎之光。
艾伟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间悲苦然后得到解脱的故事,未必是完全的解脱,但是至少在那个刹那,庄润生获得了解脱,看到了那道光。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是一部有光芒的小说,和我以前的作品是有分界的。分界点就在这部小说当中,我有两个依靠:一个是建筑艺术带给我的依靠,一个是东方文化给我的依靠。
《爱人有罪》里的救赎是孤独前行、没有依靠的,但是到了《镜中》,我觉得我找到了依靠。所以这个小说最有光,灵感是光,情感是光,爱是光,信仰就是我们头上打下来的那束光。
聂梅
灵感是光,情感是光,爱是光,这是艾伟在《镜中》里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这部小说中有刀剑也有莲花。毕飞宇说《镜中》是一部幽暗的小说,艾伟却把它写得很敞亮,以至于辽阔。艾伟的杰出就在这里,他让幽暗发出了光芒,并让幽暗拥有了纬度。但愿生活中的我们也能像这部小说里的人一样,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拥有选择善与爱的勇气。
精彩试读
润生回到家,天已经完全黑了。润生进屋后没有开灯。他的书房非常大,正对着钱塘江以及两岸的景物。润生刚入住时,喜欢坐在书房的沙发上看书。他用了整整一面墙摆放他的画册和其他书籍。画册以建筑为主,兼及各种艺术门类。建筑画册对润生来说相当有纪念意义,它们中的一部分购自某次出国旅行,一些著名建筑师的签名本大都得自某次国际建筑会议,由那些建筑师本人赠予。其他书籍的种类则相当庞杂,宗教、哲学、政治、社会、文化、文学,样样都有。当然,很多书润生并没有读过,有些之所以放在这儿,仅仅因为它们看起来漂亮而非有内涵。书房里放着一张红橡木工作台,润生所设计的建筑中,有部分作品的灵感诞生于这张工作台。不过润生很久没在这工作了。那一黑一红两只骨灰盒就放在书桌上。
睡意第一次降临到他的意识里。他这一天没进过食,却没有饥饿感。现在他唯一想的就是睡觉。他把手机掷到一边,打算在书房的沙发上睡一觉。他从茶室出来时就把手机关掉了,他害怕接到子珊任何信息。当他躺下后,感觉脑子一下子清醒了。他觉得脑子已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疲劳的身体和兴奋的脑子彼此分裂。这会儿他觉得身体成了他的主体,而脑子已不属于他自己。睡不着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突然想不起一铭和一贝的脸,他努力地想啊想,就是想不起来。这让他特别恐慌。他慌忙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寻找他的手机。刚才把手机掷哪儿了?手机落在另一张沙发的缝隙里。
他打开手机,在相册中找儿子和女儿的照片。子珊的短信就是这个时候蹿进来的,看时间是在四个小时之前发出,那会儿他从紫藤茶庄离开没多久。他犹豫了一会儿,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他把短信删掉了。他终于找到一张一铭和一贝的合照。暑假,润生带着儿子和女儿去永城,为的是看一眼由他设计的永城历史博物馆。儿子早先已看过,女儿是第一次见。女儿表现出对这个积木一样的建筑的喜爱,令润生深受鼓舞。一铭很少表露出情感,吝于对父亲设计的宏伟建筑表达哪怕一丁点赞美。照片就是那天拍的,他们站在建筑物呈15度锐角倾斜的墙体两边,一铭在左,一贝在右,一铭依旧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而一贝的笑容灿烂如花。那次易蓉没有一起去,她独自一人在家里。中途,因为一铭和一贝想妈妈,想和易蓉说话,润生给易蓉打过电话。易蓉关机了。后来易蓉也没回电话过来。
他麻木的情感在慢慢恢复中。从他心里的某个缝隙钻出对易蓉的愤恨。他被自己的念头吓了一跳。这之前,他一直处在愧疚中,难道处理完和子珊的关系他就有了审判权?不,没有,他没有任何理由原谅自己。要是他没错过易蓉的求救电话,要是他及时赶到现场,也许一铭和一贝就不会死。他对一铭和一贝的死负有责任,推卸不了的。他觉得自己有这种想法是没有人性的,这对易蓉不公。易蓉爱孩子们,她把全部的心思放到了孩子们身上,为此失去了自己的事业。易蓉的悲伤不比他少一丝一毫。更可怕的是易蓉还目睹了儿女之死。他不允许自己恨易蓉。如今这个家庭的天已经塌了下来,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一切都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