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柏林爱乐乐团而言,伯纳德·海丁克不仅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指挥家,他更是乐团的挚友和引路者。”
2021年10月21日,“不老传奇”伯纳德·海丁克去世,享年92岁。
逝世一周年当天,柏林爱乐乐团发专文纪念:几乎没有哪位客座指挥与柏林爱乐乐团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
“从1964年12月3日海丁克首次执棒柏林爱乐乐团,直至2019年5月11日,海丁克在柏林爱乐献上自己的‘告别音乐会’。他以客席指挥的身份与柏林爱乐乐团密切合作了50余年、200余场音乐会,甚至超过了首席指挥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年数。”
事实上,海丁克指挥过的世界名团,远不止柏林爱乐乐团。
他曾是阿姆斯特丹皇家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常任客座指挥,他还是格林德伯恩歌剧节、英国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横跨六十多年的音乐生涯里,他的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的音乐会现场和录音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乐迷成长。
海丁克为什么那么受尊敬、受欢迎?听听两位听过他现场的上海乐评人的声音。
2009年2月,上海大剧院,海丁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2009年2月,上海大剧院,李严欢和海丁克合影。摄影:张立国
他始终把作品摆在自己之上
自述:李严欢
海丁克为什么那么受尊敬、受欢迎?
首先,他的艺术生命非常长,横跨六十多年,年过九旬还在指挥台上,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乐迷成长。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艺术造诣愈加炉火纯青,所以才能吸引不同时代的观众,而且总是那么受欢迎。
其次,在1960年代初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就开始了一系列唱片的录制。那时候,音像制品的录制对任何一个乐团或音乐家知名度的传播和提升都非常重要。在他那一代指挥家里面,他也是录音最多的指挥家之一,而且录音延续的时间相当长,他的舞台生涯有六十几年,录音生涯也持续了六十几年。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录音?因为他擅长的曲目相当广泛,从古典主义时期到20世纪作品,他什么都能演。不过到了晚年,他开始缩减,专演自己最想指挥、也最有心得的曲目,比如贝多芬、马勒、布鲁克纳等德奥作曲家的交响曲。
二战以后,马勒的作品尤其交响曲开始复兴,而为复兴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指挥家中,海丁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当时,大家想买一套马勒交响曲全集不太容易,零散的录音有一些,但全集就较为困难。海丁克从1960年代开始录马勒交响曲全集,使大家可以完整感受马勒交响曲的全貌。
从青年时代开始,马勒的交响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海丁克的视野,贯穿他的职业生涯。大家对海丁克诠释的马勒非常认可,对于其中的每一部作品,即使已指挥过很多次、非常熟悉了,但每当再度演出或录音时,他仍会不断钻研,每次都把它们当成新作品来研究,也会让听众有新收获。
我非常喜欢他晚年指挥的马勒《第九交响曲》。马勒的这部交响曲,是一部关于生与死,又超越生与死的作品。创作时,马勒已预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内心的情感非常复杂,而他的这份心绪在海丁克的诠释中都被挖掘了出来,且是如此清晰和深刻。不过,海丁克棒下的这部交响曲也不尽是孤寂和怅然,我会不时被音乐中那份温暖的情感打动,感受到马勒对世间的眷恋。
海丁克的音乐处理非常严谨。一直以来,他都把作曲家和作品高高地摆在自己之上,忠实于作品本身。不管现场还是录音,不管早年还是晚年,你听不到什么涂脂抹粉、很个性、很夸张的解读。
提到马勒的任何一部交响曲,大家好像都觉得很戏剧性。像马勒《第九交响曲》,现在有些指挥家喜欢在音响幅度、音乐情绪等方面做近乎夸张的对比,海丁克不会。他录了那么多作品,对作品如此忠实,不管是马勒还是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如果要找一个可靠的版本,我们很多时候会想到海丁克,所以他很受欢迎。
2009年2月,海丁克携手芝加哥交响乐团到访上海大剧院,这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第一次到访上海,也是海丁克唯一一次到访上海。
海丁克带来了他晚期最专注的作品,第一场有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第二场有马勒《第六交响曲》。我连续看了两场,他的指挥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老派的,手势的幅度不大,身体的幅度也不大,但是整个乐团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芝加哥交响乐团有好几个来自上海的演奏员。第一场音乐会早上排练时,这些演奏员在上海的老师来探班,海丁克的年纪比几位老师还要大,但非常尊敬他们,很儒雅、很绅士、很低调。
第二场音乐会只有马勒《第六交响曲》,这位80岁的老人站着指挥了8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舞台上的他,是完全沉浸于音乐中的,但在上海大剧院后台找他签名合影时,我们见到了他的另一面。海丁克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带着孙儿、孙女来了后台,看到第三代,他真高兴啊,立马忘了刚刚的疲劳,亲切地哄着他们。那一刻,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祖父,在享受天伦之乐。
2019年9月3日,海丁克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登台伦敦逍遥音乐节,9月6日,他最后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登台琉森音乐节,彻底告别职业生涯。90岁了还能上台的指挥,古往今来真不多见。
2018年8月,琉森音乐节,海丁克指挥欧洲室内乐团,拄着拐杖谢幕。摄影:唐若甫
2018年8月,琉森音乐节,海丁克和小提琴家伊布拉基莫娃拥抱谢幕。
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
自述:唐若甫
海丁克值得纪念,一方面因为他的为人,另一方面因为他的音乐。
性格上,海丁克非常亲和,温文尔雅。我曾经三度和琉森节日乐团弦乐声部的团员聊起他,他曾经多次受邀指挥这个乐团。乐团的创建人是指挥家阿巴多。阿巴多为人谦和温顺,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秉性相合的指挥家来执棒自己的乐团。海丁克跟阿巴多在性格和工作方式上颇为接近:民主温良,谦卑温顺,儒雅绅士。
就音乐而言,维也纳古典乐派到晚期浪漫派是海丁克的曲目舒适区。对这些曲目,他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跟乐团合作的技巧,调教出他最想要的音乐,那是一种晶莹通透、顺畅自然的音色。
2018年,我有幸在琉森音乐节听过他指挥欧洲室内乐团,演出门德尔松《美丽的梅露辛娜》序曲及《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是伊布拉基莫娃,下半场是舒伯特《“伟大”交响曲》。
那一年他89岁,拄着拐杖上下台,宝刀未老,次年90大寿他便在伦敦、萨尔茨堡、琉森三地举办告别音乐会。
琉森舞台上的他光彩夺目,现场听他的执棒,正如交响曲标题“伟大”所示,效果毫不做作,线条一气呵成。看他指挥同样享受,动作优雅淳朴,四两拨千斤,这点又跟阿巴多有点接近,也就是用最为精简和小幅的动作勾出音乐排山倒海般的阵势,让听众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易如反掌,水到渠成。这种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本领,是指挥的至高境界,海丁克便是这样一位指挥家。
标签: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