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什么时候,确认身份都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现在有签名,刻章或指纹等,而在古代社会也有一些确认身份的方式。考古专家们发现,唐代的窑砖上都有一些工匠的名字,毫无疑问这是确认身份的直接方式,但也有一种奇怪的方式,即按手掌印。究竟手掌印是辨别身份的措施吗?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因为答案就在敦煌文书中。
在任何朝代,大兴土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来彰显国威,宣扬国力,让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身处盛世,二来也是为了满足了统治者的潜在欲望。在唐朝时期,大兴土木是一种常态,因此也带动了砖窑的发展,并让无数人都投身到砖窑,其实也间接地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在当时社会,砖窑主要分为两者,一种是官窑,顾名思义就是朝廷兴办的,通俗来说就是“国企”,还有一种是民间兴办的,可以理解为“私企”。
毫无疑问,官窑主要为朝廷烧制砖瓦,但有时一些实力强的民间砖窑也能拿到朝廷的“订单”,因此二者之间也就存在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工匠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在一开始,官窑的工匠称之为“官匠”,与之相对的民间砖窑的工匠就称之为“雇匠”,但后来官窑也开始用雇匠,由此可见雇匠的技术也不一定比官匠差,比如唐朝修建大明宫的砖瓦就既有官匠做的,也有雇匠做的,有时候后者做得更好。
考古研究表明,唐朝时期对砖瓦的质量要求严格,否则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唐砖保存到现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了一件唐代的地砖,长约25厘米,宽约16厘米,厚度约5厘米,在其背面还有铭文,即印章留下的“官窑杨志”四个字。由此表明,这块砖的烧制者名叫杨志,而且他还是官匠。在一开始,专家们都以为这是随意留下的铭文,但后来发现还有其他人的名字,比如“王三”,“李福”和“陈玉明”等,因此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身份标志,即每块砖的质量都责任到人,所以工匠就不敢弄虚作假糊弄朝廷,否则真出问题可就有掉脑袋的风险。
在砖块上刻名字确认身份很好理解,但是专家们也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图案,比如手掌印。在2013年,专家们发掘了玄武期间其间期间也出土了类似上文中提到的署名砖瓦,如“西窑韩演”,但也发现了十多块带有手印的地砖。专家们研究发现,这些手印均是右手手掌心的按压痕迹,因此也就推翻了一些专家认为的是无意中留下的,而一定是有人统一要求的。既然如此,专家们也纳闷了,为什么会要求在砖上留下掌印呢?难道这也是确认身份方式吗?
后来,专家们查阅了史料,在《敦煌文书》中找到了答案。对于指纹确定身份,我们一定都不陌生,毕竟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指纹指纹指纹,每个人的手掌印也是不一样的。《敦煌文书》中提到,唐朝就根据手掌印来区别身份,因为每个人的手指大小,指节大小和长短,以及按压力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就表明每个手掌印也是独一无二。
对此,专家们又对发现的手掌印进行了仔细地研究,果然发现它们有不同的大小,即便是大小相同的手掌印,指关节的长度和粗细也有差异。专家们认为,这些手掌印都不是一个人留下的,而是许多个不同的工匠。在当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字认字,只有读过书的工匠才用刻章的方式表明身份,而其他没有读过书的工匠就用手掌印表明身份。有意思的是,专家们发现的“手掌印”比“刻字”要多,是不是也间接地说明了前者烧制的砖,要比后者烧制地砖更好更耐用呢?
古人还是很聪明的,善于在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不同之处,然后加以利用发挥其作用,手掌印就是最直接的案例。在不久的将来,也希望专家们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文物,让我们对古代的工匠,以及古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参考资料:
《唐朝的衣食住行》作者:黄正建,出版社:中西书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