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三十讲、幽默的智者滑稽人物
今天,我要给你介绍的是《史记》中的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滑稽。
“滑稽huá jī”这个词,就是今天我们经常用的“滑稽”这个词的源头。“滑稽”的本意是一种分酒器,液体可以在里面不受阻碍地自由流动,古人常用“滑稽”来代表非常好的口才。
司马迁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他的笔下,滑稽之人不是简单的口才好,还要具备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幽默。这些人常常能够在笑谈中,用看上去不正经的言论,来举重若轻地解决严肃而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也是一种很独特的处世风格。
事实上,正是司马迁的《滑稽列传》,让诙谐幽默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智慧。
上一讲我们说《刺客列传》的时候提到过,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有一种很特别的写法就是,在讲完一个人物后会说:其后若干年,某地有某人。
《滑稽列传》的写法也是一样。这篇列传中,第一个出场人物淳于髡(kūn)的事迹结束后,说:其后百余年,楚有优孟。优孟的事迹结束后,又说:其后二百余年,秦有优旃(zhān)。
我们说过,司马迁在写有非常重要的传承性的人和事,才会用到这种笔法。
那么司马迁想通过《滑稽列传》为我们传递怎样的精神呢?在司马迁笔下,滑稽者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史记》的《滑稽列传》,一起来看滑稽者的群像。
不卑不亢
在《滑稽列传》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齐国的淳于髡,第二个人是楚国的优孟,第三个人是秦国的优旃。这三个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出身非常卑微。
比如,第一个滑稽人物淳于髡,他是齐国的一个赘婿。在中国古代,赘婿是一个非常受歧视的身份。在司马迁的时代,官府会把入赘的人和罪犯看成一类人。在打仗、服苦役的时候,朝廷也会优先征用这一类人。
第二个优孟,是楚国的乐人。乐人就是给君主演奏乐器,做文艺表演的人。第三个优旃,是秦国的宫廷演员。这后两个人名字里的“优”,不是他们的姓,而是代表他们的职业,也就是演员。这个身份在古代,同样非常低贱卑微,甚至不配称名道姓。
不过这三个地位卑微的人,在面对强势君主的时候,却都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
比如:淳于髡劝齐威王改掉了长夜之饮的毛病 、优孟阻止了楚庄王厚葬自己的马、优旃劝阻了秦始皇扩大畜养禽兽的苑囿[yuàn yòu]。
齐威王、楚庄王、秦始皇,这三个君主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而相对来说,淳于髡、优孟和优旃却只能算是三个无名之辈。不过这三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虽然面对三个超级大人物,却没有选择无条件顺从,更没有一味去谄媚君主,换来自己的私利。
相反,他们在知道君主做了错事的时候,都选择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君主。因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们:“不流世俗,不争势利”。意思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去趋炎附势以换取私利。这就说明,在司马迁看来,滑稽者都是很有担当的人物。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样一说,好像他们和那些勇于直言进谏,拼了命也要阻止君主犯错误的谏诤之臣没什么区别。但是,滑稽者是从来不会像那些谏臣那样处理问题的。
因为滑稽者出身卑微,他们没有资格,更不需要肩负国家兴亡的重任。因此,他们纵然劝谏君王,却从来不会以死相劝。你看《滑稽列传》中这三个人的事迹,就会发现,这些人虽然确实经常阻止君主犯错误,但他们方法却不是正面强行劝阻,而是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并且利用自己卑微的身份,在谈笑中举重若轻地解决复杂问题。
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讲的,他们的第二个共同特点:都具有高度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
诙谐幽默
翻开《滑稽列传》你会发现,司马迁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三个人物都直接给予了精炼的评价,其中淳于髡的特点是“滑稽多变”,口才很好,善于应变。
就拿淳于髡劝齐威王改掉“长夜之饮”的毛病这件事来说吧。当时齐威王喜欢饮酒,而且一喝就喝一整夜。这时候,淳于髡没有直接劝阻齐威王,而是陪着君主一起喝酒的时候,用幽默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席间,齐威王问淳于髡喝多少酒才能醉。淳于髡故意卖关子说,有时候自己喝一斗酒就醉了,有时候喝十斗(一石)酒才醉。齐威王很好奇,问他缘故。
淳于髡回答说,如果前后左右的人都十分严肃,我喝一斗就醉了。即便有地位很高的人不断劝酒,也只能喝二斗。如果是朋友聚会,我能喝五、六斗酒。假如乡里聚会,男男女女坐在一起,不必讲礼数,开怀畅饮,我八斗也不醉。而如果是天黑之后,男女同席,杯盘狼藉,主人将堂上蜡烛熄灭,送走别的客人,唯独把我留下,这时我心中最欢畅,能喝下一石(十斗)酒。不过,酒要是喝多了就乱性,乐极生悲,不能做得太过分,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淳于髡的一番话,让齐威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此节制酒宴,改掉了长夜之饮的毛病。
第二个滑稽者,优孟的特点是“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意思是善于辩论,而且善于用谈笑的方式,给君主提意见。这个滑稽者最著名的一个事迹,就是他阻止楚庄王葬马。
前面说了,优孟是楚国宫廷里面的一个乐人。当时,楚王特别喜爱的一匹马死了,楚王非常伤心,决定用“大夫”这个官员的级别来埋葬这匹马。要知道,“大夫”这个级别在当时属于高级贵族。如果按照这个级别的丧葬标准来埋葬一匹马,就相当于要让文武官员、大小贵族都要去送葬。
楚国的大臣们纷纷去劝谏楚王,想让楚王取消这个葬礼。但是,所有的进谏都失败了。楚王甚至下令,谁敢再来提这个马的葬礼的问题,就判谁死罪。
就在这个背景下,优孟出场了。
优孟一见楚王,就做出了一个很夸张的举动,“仰天大哭”。把楚王给吓了一大跳。楚王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优孟说,他是为这匹马而伤心。 楚国是堂堂大国,君主的宠物竟然只按大夫的级别下葬,实在不足以体现咱们的大国风范。所以,他建议楚王用君主级别的礼仪下葬这匹马。
棺材、墓地,都要提高级别,还要通知各国派出吊唁官员参加。葬礼当天,要安排齐国和赵国的代表在前面,韩国和魏国的代表在后面。通过隆重的礼节,让全天下都知道,楚王是一个把马看得比人更贵重的君主。
听完优孟的话,楚王立即明白自己错了。于是问优孟,自己该如何补救。此时,优孟的回答依然非常幽默。他说,很简单,只需要用灶台做外层棺材,用铜锅做内层的棺材。用各种作料、食材当陪葬品,用火光做外衣,最后大家一起把这匹马埋葬在我们的肚子里。
楚王听完非常认同,立即下令把这匹马移交给负责君主膳食的机构。相关的葬礼准备工作,自然也就全部叫停。
在这里,优孟正话反说,以无比幽默的言谈,解决了大臣们面红耳赤也没有解决的问题,体现出了滑稽者的智慧。
最后一个出场的优旃,他的特点是“善于笑言,然合于大道”,也就是善于用笑话来表达深刻的大道理。
他不仅用滑稽的方式,劝阻过秦始皇,甚至还劝阻过秦始皇的儿子胡亥。我们知道,在《史记》里,秦二世是昏君的代表,还很残暴,很少能听进别人提的意见。但是,优旃却能以他的方式把道理说通。
比如有一次,胡亥想给整个咸阳城的城墙都涂上漆,以此来装点门面。对此,优旃大声叫好,说这样做虽然让老百姓负担很重,但意义重大。日后敌军来攻打咸阳城,因为城墙很光滑,很难爬上来。唯一的难处就是,怎么搭一个能罩住整个咸阳城城墙的凉棚,以帮助墙漆阴干。
结果,二世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取消了这个劳民伤财的计划。这也可以说是,秦二世这个人,少有的一个人性化的场景,这就更深入地展现了滑稽的力量。
滑稽者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群体。他们以语言为武器,以诙谐幽默为特色,通过貌似不正经的嬉笑表演,在装疯卖傻的逗笑中纠正君主的错误,解决难题。幽默因此不再仅仅只是搞笑的手段,而成了一种讽刺的艺术。
正如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所说,“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天道的宏大不可穷尽,而智慧巧妙的谈吐,亦可以解其纷乱,达到治理的目的,其作用与严肃经典的作用是异曲同工的。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滑稽列传》)
在我看来,这也是司马迁特意为这群人立传的原因所在。
而也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发掘,滑稽者身上的这种智慧不再局限在赘婿、乐人这些群体里,而在后世逐渐被很多读书人所认可。在后世的苏东坡、吴承恩、吴敬梓、蒲松龄、鲁迅、老舍、林语堂,这些著名文化人的身上,常常能看到这种嬉笑怒骂的传统和举重若轻的风格。这就是滑稽精神的传承。
总结
好,我来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分析了滑稽群体的人格特点。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担当,即便面对强势君主也能不卑不亢,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劝说君主改正错误。而司马迁通过对滑稽者这一群体的塑造,让幽默成为了一种力量,一种智慧。
如果我们把刺客和滑稽做一个对比,你就会发现。刺客以刀剑为武器,倾向于用拳头解决问题。滑稽以语言为武器,倾向于用舌头解决问题。刺客的风格是慷慨激烈,滑稽的风格是诙谐幽默。表面上看两群人差异巨大,但深层地看,这两群人都承载了高贵的精神和非同凡响的智慧。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题:在中国历史中,你还知道那些诙谐幽默的历史人物呢?欢迎你跟大家一起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