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啥意思?

linx

俗语在古代社会,是百姓的常用语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广泛流行。

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定,俗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口头常用语等等。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了众多关于孝道的俗语,例如“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就是其中之一。

01

母在不庆生

从字面理解,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母亲在世之时,孩子不应该庆祝生日。为什么古人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其实古人说的“庆生”并非指过生日,而是指“过寿”。

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幼儿、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过寿的,人只有过了50岁,过生日才能称为过寿。

按照《周礼》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岁则为上寿。

而且就算年过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寿,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这体现了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孝心。

那为何古人还要特意强调:“母在不庆生”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女人生孩子出现意外的几率非常高。

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对于分娩的母亲来说也是最危险,最痛苦的一天。

中国人最讲究孝道,特别是母亲的十月怀胎,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艰难,应该值得每一位子女铭记。

最懂感恩的人,自然不会在母亲最痛苦的一天,来庆祝自己的生辰,所以才有了这句俗语。

除了告诫子女要懂感恩,这句话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告诫子女:

有机会还是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只顾着自己过生日,而忘记了母亲的寿诞,趁着老人还健在常回家看看。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要等到那时再后悔。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外与朋友大办生日宴,却总是记不起母亲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

作为儿女,今后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儿孙绕膝的安乐晚年。

02

父在不留须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不理解,在古代中国,男人成年之后都会蓄须,只有极少数人不留胡须(例如太监)。

而且儒家思想告诫世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在古代,胡子是美男子的标配,《汉书》中描写刘邦的容貌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则:“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还有武圣关公,人称美髯公,胡须长达两尺。

很显然,古代人在成年之后就会蓄须,那这句“父在不留须”的俗语,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还要从辛亥革命说起,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汉发动起义,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

为了改变国人封建落后的思想,革命党废除了儒家中很多糟粕思想,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鼓励男子割辫、剃须。

后来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须,父亲去世,留上唇胡须,母亲去世,留下巴胡须,双亲都故去,才会上下一起蓄须。

现在能够看到鲁迅先生的照片,几乎都留有上唇胡须,这就是他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而留的。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皮肤白净的“小鲜肉”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须。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润雨无声的,他们不会真正在乎子女为不为自己过寿,蓄不蓄须。

他们为子女的奉献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有孝子割肉奉母,现代的年轻人也应该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道继续发扬光大,经常回家看看父母。

父母期盼的只是阖家团圆,儿孙绕膝,不论有钱没钱,只要全家人欢乐幸福就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