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取自《陆游家训》,大概意思是说孩子有天赋,非常聪慧,特别容易坏事,父母如果有这种孩子应该感觉到忧伤,而非喜悦。孔融——这一家喻户晓的神童,就被预言中了。
提起孔融,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一天孔融和他的兄弟们在院子里挑梨吃,其他人都精挑细选,力求找到最大的那一个,而四岁的孔融却偏偏要捡最小的那一个拿。父亲看此疑惑万分,便问孔融缘由。孔融说:"因为我年龄在这里是最小的,所以应该拿小的"。
父亲听闻,不仅感叹这个四岁的孔融竟然如此懂事。这个故事也被流传到了今天,一直被人所称赞,并且当做教育孩子的典范。
孔融少时,不仅尊敬父母、与兄弟为善,而且他的口才更是比同龄人要厉害许多,腹有才华,同时擅长与人辩驳,实在是口齿伶俐的代表。其实这些与孔融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所受到的思想教育都有很大关系。
那么孔融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呢?孔融姓孔,让人不禁联想他是否与孔子有关。答案是肯定的,他是孔子的后代 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孙,并且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族中有人曾担任皇帝的老师。
父亲是孔宙,曾经担任过太山都尉,在他担任太山都尉期间,出去会客时常常将孔融带在身边。有一次孔宙去洛阳拜见当时的名士李膺,孔融也跟着前往。孔融的机智与才学令李膺大为惊叹,李膺对在场其他人说:这真是个神童!在场的陈韪听了却嗤之以鼻,说,少时聪明很正常,等到大了就会变笨了。
孔融一听,立马对他说:"如果你说的是真的话,那么你小时候必定也是个神童吧!"陈韪被他反击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自古就流传着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孔融的为人处世太直了,而他这一直率的性格也为他以后埋下了许多祸根。
长大后的孔融声望依然很高,曾担任多个高官要职,例如,北海太守。孔融还成为"建安七子"中的一员,在朝廷里也很有名望。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掌握了实权之后,孔融的地位就开始有所改变。
孔融直率的性格一直带到了做官当中,只要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都会直接的怼回去。204年,曹操打败袁绍,赢得胜利,并且拿下了他的大本营邺城。曹丕看见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貌若天仙,就想迎娶她为妻子。孔融听闻了这件事以后,就给曹操写了封信,嘲讽曹操一家的行事做风,并且在信中处处暗讽曹丕,曹操怒火中烧,发誓与其势不两立。
曹操曾经发布禁酒令,但是孔融却十分喜欢喝酒,并且认为在宴会上酒水畅饮,宾客至如才是理想的生活,那么曹操的禁酒,真的触犯到了他。
因此孔融针对禁酒的问题向曹操提了很多建议,但同时他又觉得曹操不配掌握实权,所以每次写信给曹操的时候,都会用尽极其无理、傲慢之词。
当然不止这一个禁酒令,孔融还经常针对其它的制度给曹操建议,但是往往会闹得两人不欢而散,后来孔融就是当众指出曹操的问题,曹操一开始觉得孔融家族显赫,并且在社会上威望极大,不会公开与其叫板。
但后来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僵,而孔融的傲慢丝毫没有退减,208年,曹操终于忍不了了,开始弹劾孔融,指出他的各种越规越距行为,也强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他定罪。最终的处罚是处死孔融,并且株连三族。
即使孔融自己并不怕死,是他一想到株连三族就开始担心与难过,因为他还有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当处罚执行时,派来的官吏他进行抓捕的时候,孔融突然拦住他,带着些许乞求的语气问,我还有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
那两个孩子,一个才八岁,一个只不过大一岁,九岁而已,两人当时正在院子里面耍闹,看见自己的父亲头低着声音哽咽着为他们求情,其中那个九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八个字一出,孔融顿悟。
的确,父亲是一个家里最重要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最坚固的那一根都坍塌了,那么这个房子又怎么能住呢?那么这个房子里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不受到危险呢?是自己事到临头,太过着急,如此简单的道理都忘记。
孔融九岁的儿子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面对死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一直流传至此。
人们都说:"真不愧是孔融的儿子,气度如此之大,胸怀如此之广,真是难得!"而那八个字也一直传到今天,成为了人人传诵的名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