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提到你家乡的民俗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在陕西关中有一个特殊的民俗,这里的姑娘嫁人必须要制作灯曲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何这个民俗却消失了呢?而姑娘们制作的“灯曲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每个女孩出嫁时,父母会准备嫁妆,但在当时的陕西,“灯曲罐”却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陪嫁物,而常见“灯曲罐”的形制可分为“前罐式”和“后罐式”,材质是比较常见的布料。
前罐式一般通高21厘米,罐体在前面,常见的样式多为容器的“缶”或瓶型,也就是颈部较小肚部较大。在罐的正面会秀不同类型的刺绣,题材多为鱼、石榴、莲花灯。后罐式一般通高21厘米,可以秀男童或者女童,他们手中会举着一束海棠花,男童样式寓意金瓜贵子,女童样式寓意满堂富贵。
“灯曲罐”在新人新婚的时候悬挂在墙上,里面插上石榴花,这件东西共有两个寓意,第一个是姑娘们期待自己的意中人来迎娶自己,第二个是灯曲罐是薪火相传的象征,有多福、多寿、多孙之意。
“灯曲罐”的寓意非常好,在正常情况下,这个习俗应该会被延续下来,但它却突然消失了,如果我们想知道原因,咱们还需先了解灯曲罐的用途。
“灯曲罐”是由“火种罐”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它是用来保存火种的,会被挂在灶台上,用来装灯取,而灯取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火柴,制作方式比较简单,在木片尖上粘些硫磺,用它在火种处引火,然后点燃灶台,虽然看似简单,但使用整个过程却比较复杂。
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先钻木起火,然后用火引燃火绒,接着让火绒去点燃灯取小木片上的硫磺,当灯取被点燃后,才能去点燃油灯或者是柴火,从这个程序上看,我们就可以知道整个过程比较麻烦,当人们逐渐掌握燧石取火技术后,“火种罐”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的寓意却发生改变,变成星火相传,传宗接代,此时,火种罐变成子孙罐,当这件东西的材质从陶罐变成布艺之后,被后人称为“灯曲罐”。
当火镰、火石、灯曲等取火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火柴、火机、点火器后,灯曲罐这个陪嫁品的实用价值随之减退,只有“传宗接代,传续香火”的寓意永远地留在人民心中。
除了实用价值逐渐减退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快节奏的生活,让大家无法慢下来,女子出嫁时,父母都会直接购买成品,根本无需亲手制作,并且,现在的观念和之前的观念完全不一致,比如在50年代,结婚的时候唢呐、糖、轿子是必备三大件,但现在年轻人结婚都会用轿车,当灯曲罐无法顺应时代需要时,它自然就会被淘汰出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俗,虽然灯曲罐的民俗消失了,但我们还需要记住它,因为它永远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