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十月已过半,气温骤降,大地萧然。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霜降犹如秋风的最后一缕回声,宣告着秋去冬来。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霜降九月中》云: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今日霜降,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老师,为我们讲述“霜降”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位近西北。
许慎《说文解字》云:“霜:丧也。成物者。从雨相声。”霜,杀也,成也,一有秋杀之意,二有成物之德。霜露降而嘉禾熟,万物之种子成于此时,这是秋实成熟的重要季节,是为成物之德。而伴随着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万物也将从喧嚣归于沉寂,是为秋杀之意。
时空一体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早有体现。古人将一年想象成一个360度的天盘,春夏秋冬四季,在这个天盘上分别被标志为青红白黑四种色块。每个色块被均分成六个刻度,每个刻度对应一个节气。霜降位于白色块,是秋天的最后一格。一年四季之中,春秋相对,夏冬相对,在天盘上与霜降对应的节气,是春天的谷雨。春雨秋霜,遥相呼应,一生一杀,标志出春秋两季完全不同的自然特质。
古人用阴阳两气来理解一年的变化,具体呈现在水和气的关系上。《大戴礼记》云:“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雨和霜相对,古人用水的两种不同形态来表达节气的变化,雨是液态的水,霜是结晶的水,到了霜降,水终于彻底冻凝成冰晶。秋天的六个节气中,处暑的“处”,是处刑之“处”。标明暑气已被置于杀的位置,此后白露、寒露,冷气寒气渐渐深入秋天,霜为阴气胜的结果。阴气已盛,万物的变化自然都按这个趋势发展。寒气结晶,就是霜降。
(摄/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李德维)
天地肃杀,草木黄,露微霜,古人在诗词中对霜降时节的自然现象有细致的观察描摹。皇甫冉“山行朝复夕,水宿露为霜”,欧阳詹“岁晚树无叶,夜寒霜满枝”都描绘了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的景象。“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水岸沾了白霜的芦苇与迎霜盛放的菊是颜粲眼中的霜降。刘长卿则以萧瑟景衬秋思情,“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由气候变化,人生境遇引发的情感也如秋日那浓得化不开的雾与霜一般,凝结在了诗歌的抑扬顿挫、峰回路转之中。
(摄/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王涛)
霜降三候
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初候,豺乃祭兽。
关于这一物候最早的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书云:“霜降之日,豺乃祭兽。”霜降时节,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小兽,补充体内养分以度过不易觅食的冬天。“祭”有陈列之意,豺杀兽而陈之若祭。春有獭祭鱼,秋有豺乃祭兽。一水一山,是两个季节的呼应。古人朴素而完整的时空观在此得以完满。
豺祭兽,犹人祭天,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通过祭祀传达天生万物的感恩之义,以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这一物候从人的视角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气,人与万物相通,与天相合,展现了“和合”的自然境界。
二候,草木黄落。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天气转寒,大地也感知深秋寒意,树叶纷纷开始枯黄掉落。万物萧瑟,预示着凛冬将至。
(摄/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张宇轩)
三候,蛰虫咸俯。
随着天气渐寒,虫子们都躲进地下安全的环境中。漫漫严冬,唯有躲得好才能活下去。虫咸俯与惊蛰相互对应,虫儿蛰伏以待来年惊蛰的滚滚春雷。面对巨大危机,学会躲藏,等待时机,这是蛰虫的智慧,更是自然传授给人类的生命智慧。
霜降三候,一说动物,一说植物,一说昆虫。古人参照周边物候变化观察季节,以此来准确地把握大自然一年内的变化特征,展现季节轮转。寒来暑往,秋去冬来,物候成为古人理解自然,理解生命,理解天的窗口。草荣草枯,雁来雁往,自然依天理而行,从容淡然,人世间一程有一程的收获,一岁也有一岁的遗憾。在自然与人生的变与不变间,古人以最淳朴的智慧,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无尽的生生不息之中。
(摄/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廖歆语)
霜降习俗
古代霜降为嫁女之时节,这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
《周易》履卦云:“十五许室,柔顺有德。霜降既嫁,文以为合。”
《荀子》云:“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孔子家语》载:“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霜降嫁女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周期相吻合,春秋时期随着农业社会发展,婚嫁等社会活动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展开。春日播种,为农忙时期,且春耕之时举家迁至农田附近以便利耕作,居处分散,不易举办社会活动。至于霜降,早已过了秋收的忙碌时刻,人们有大量空闲时间,同时也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婚嫁等社会活动。
另外,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与阴俱近,与阳远也。天地之气,不致盛满,不交阴阳。”以阴阳观念解释霜降婚嫁的道理,同样符合当时百姓的思想信仰,这也呼应了秋天有成实之德的特质。唐真子飞霜镜就是霜降嫁女的嫁妆,佐证了霜降时节这一古老的习俗。
除此之外,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如打霜降、祭旗神、送芋鬼,秋猎等,也多在霜降时节进行。
霜降养生
民间说“补冬不如补霜降”,按照中医养生观,秋补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了迎接寒冬,动物会在秋天换毛,并努力储存脂肪。而霜降万物成实,食物营养最足,此时动物最易吸收营养而成长,俗称抓秋膘。人也如是,这是一年中借助饮食强壮身体最后也是最好的一段日子。过去北方人吃羊肉进补,会在霜降煲羊肉喝羊汤食羊头,羊与阳谐音,意在吸收阳气。吃鸭子也是这个季节,此时的鸭子肉最是肥美。在食物烹调上,霜降进补的食物多以中式五味调和,其中的饮食文化精神,便是这一“和”字。调和是手段,核心则在于吸收油脂养分以对抗寒冷。
除寒冷外,霜降同样要防秋燥。中国古代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平衡与人体生理平衡。霜降处深秋,五行中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滋阴润肺宜“平补”,霜降秋燥偏盛,人体肺阴易受损,适合用汤水滋养,还可多食百合、秋梨、葡萄、蜂蜜、荸荠等润肺食物,缓解秋燥。
霜降气温骤降,还应注意防秋寒,抵抗力差的人应注意保暖,避免寒气、湿气入侵,引发疾病。另外,晚秋草木枯黄,万物萧瑟,愁思易随之而起,防秋郁成为晚秋一个特别的关注点。可用喜乐情绪来战胜悲秋,晴朗时登高远眺,静坐时收敛心神,都有益于保持良好的心情,迎接冬日的到来。
(摄/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张宇轩)
一朝秋暮,遍地霜华,愿大家珍藏晚秋的落叶,连同那些美好的时光。
人文清华学生记者 张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