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古代人名字里有“名”,有“姓”,还有“字”。与我们现在的取名方式非常不同,其中这个多出来的“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古人不能像我们现在一样随时随地上网,没有办法给自己取一个网名,享受换马甲的乐趣。但是,古人本身就有自己的马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古人的“字”对他们非常重要,一般都由长辈来取。
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取名,古人小时候的名称只是“小名”或者“乳名”,等男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就要举行“冠礼”,由父母或家中长辈郑重其事地为其加冠,预示着已经长大成人,其隆重程度,就像大学毕业戴学士帽一样。
此时,长辈还要给孩子取“字”,也叫做“表字”,主要表示这个少年已经成年,可以成家立业了,亲朋好友都不能直接叫他的“名”了,而是要用“字”称呼。
因此,加冠成年之后,平辈之间,甚至是一般关系的长辈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此表示尊重,但自称则必须用名。这样看来,“字”虽然是自己的称呼,却是外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字”的主人却从来不使用它,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历史典籍或者古装影片中看出来。
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自己的称呼,从来都只是“亮”,而不是自称为“孔明”,曹操在自称时,也不用“孟德”。除此之外,“名”与“字”之间还有许多不同的功能。
古人认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婴儿出生时,父母和长辈显然无法断定孩子将来的德行如何,因此等到孩子长大,他的个性和德行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明显雏形时,长辈们才会根据孩子的品行,为其加冠表“字”,具有表扬、劝诱和敦促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