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水浒传》为什么从一个看似无用的“封建迷信”故事开始?

linx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的开篇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当时天下有了瘟疫,皇帝派殿前太尉洪信去龙虎山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做法事,以保万民。

请完了天师,上清宫的道士请洪太尉游山,游着游着,看到了一个被大锁锁着、由层层封皮封着的“伏魔之殿”。

洪太尉想进去看,道士们不让,说这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的,不能开。

但洪太尉坚持非看不可,结果,把“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员地煞星”都放出来了,这些被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就是后来梁山的一百单八将。

初读书至此,我总是觉得特别遗憾:要是洪太尉不那么任性,那些妖魔就不会跑出来,天下就会一直太平了。

当然,作者想让那些妖魔出来,洪太尉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

古人也不相信世上真的有什么妖魔鬼怪,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写这么一段故事,有什么用处呢?

从结构上讲,其实就算没有这段故事,水浒一书也照样完整。

比如央视版的电视剧,就直接从“高俅发迹”开始,把这一章给省略了。

但一个真正的作家,肯定是惜墨如金,不可能写那么多无用的闲笔。

既然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误走妖魔的故事,一定有自己的用意,想给读者传递一定的信息。

只不过,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那么,作者的用意究竟在哪儿呢?

本文尝试做一下探讨。

在金圣叹所谓的“古本”水浒里,洪太尉一篇作为楔子存在,以高俅的发迹为第一篇。

而对于《水浒传》不直接写一百单八将而先写高俅,金圣叹评价说:“……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此评甚为中肯,也常为很多人所引用。

窃以为,高俅之前的洪太尉误走妖魔一篇,亦有此意。

“乱自上作”,着实是自洪太尉误走妖魔始。

洪太尉是谁,那是皇帝的殿前太尉,是担负着请张天师以救百姓于水火重任的钦差大臣。

这样的人,理应是所有官员的杰出代表。

但他是怎样做事的呢?

一是态度不恭。

洪太尉是去请天师的,本应该拿出刘备三顾茅庐的态度。

但洪太尉到了龙虎山上清宫,就纳闷天师为什么不出来迎接自己。

显然,他把自己的位置摆得甚高。

当他听说天师在山顶修炼,就想让人把天师叫来。

知道天师需要他亲自去请后,他心里老大不满意,只是不得不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才勉强答应下来。

二是内心不诚。

在上山请天师的路上,洪太尉满腹怨言:

“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拥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哪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

他没有想过,平时老百姓好吃好喝养着你,不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候让你为老百姓做点事么!现在老百姓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你却连几步路都懒得走。

他看到的那些所谓的猛虎大蛇,只不过是他面对困难时心中的幻象而已。

三是能力不行。

洪太尉见到天师了吗?

其实在半路就见到了,只不过是他有眼不识天师。

好在,天师也不和他计较,把他打发回去,然后自己到京师把瘟疫给解了,老百姓终于得救。

要是碰上天师小心眼,恐怕洪太尉这事根本办不成。

四是飞扬跋扈。

不管怎样,事情稀里糊涂总算办完了,道士们尽尽地主之谊请你参观,你随便跟着转转也就是了。

但洪太尉看到封着的伏魔殿,他是非进不可,道士不让,大帽子马上就扣了上来:

“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

“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挡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别看洪太尉干啥啥不行,但耍横绝对是第一名。

话说到这个份上,谁还敢拦着!谁还能拦得住!

五是欺上瞒下。

在洪太尉的要求下,大家放倒了镇着妖魔的石碑,揭开地穴的石板,把妖魔放跑了。

妖魔跑出来的那一刻,“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傻眼了。

等他明白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手底的人,这事儿跟谁都别说,以免被皇帝责罚。

这作派,呵呵。

说实话,如果他老老实实说了,皇帝在批评他的同时,举全国之力想想办法,还可能有机会补救一下。

但他这样一瞒,隐患也就彻底埋下了。

其实世上哪儿有什么妖魔,无非是人的心中藏着魔鬼。

世界上总有好人和坏人,即使在同一个人的心里,也会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

好的官员,好的社会管理,能够让好人安居乐业,让坏人不敢为害做乱。

而坏的官员,坏的管理,则可以纵容坏人,释放出人们心中的那个魔鬼来。

而以洪太尉为代表的官员,给了群魔以乱舞的机会。

随便举几个例子:

梁山的实际开创者晁盖,他本是乡里的保正,维护一方治安是他的本分。

可晁盖平时都干啥?书中说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维护社会治安的人,居然不管好人坏人都交往、都资助,这社会治安能好么!

而且,晁盖为什么敢劫生辰纲,因为上一年的生辰纲就让人劫了,谁劫的一直都没找到。

这样的整体治安环境,当然会让坏人蠢蠢欲动。

再比如宋江,他虽然心里不安分,平时总爱结交三教九流,但有老爹管着,也一直没想过跨出那一步。

就算是杀人判了刑,也不接受梁山入伙的邀请,宁可去江州服刑。

结果,宋江喝醉了酒吹了几句牛,蔡九知府就在黄文炳的挑唆下把他下了狱,把他往死里整。

这一下,宋江不反也得反了,因为已经把他逼上了绝路。

还有那个家里有着丹书铁券的柴进。

他当然也不是一个老实人,但最多是个爱当冤大头的土财主而已。

柴进的心里,也从来没想过造反二字,只是想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过自己的潇洒日子找点成就感罢了。

就算是受了委屈,第一个想的也是去告御状,请皇帝老儿为自己做主。

理论上讲,丹书铁券那可是赵氏王朝的国家信用,但一个小小的知府的小舅子,就完全不把这当回事。

手拿丹书铁券的柴进,连告御状的机会都没有,差一点丢了脑袋。

连柴大官人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的境遇如何,我们也就可想而知。

看到了吧,是太多的“洪太尉”胡作非为,才把妖魔们都放了出来。

第一回里的洪太尉,是后来一部书里官员的缩影。

没有一个又一个“洪太尉”的助力,梁山那些人聚不起来。

恐怕,这才是水浒传开篇写洪太尉的深意。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标签: 水浒传 封建迷信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