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受瞩目的古偶剧非《梦华录》莫属,尽管已经完结近2个月,有关它的讨论依然热度不减。
贴合古代审美的妆容造型、惊艳全场的茶百戏、精妙绝伦的南音琵琶、充满烟火气息的北宋市井风貌……《梦华录》对“宋式美学”的高度还原,让人回味无穷。
其实在此之前,其他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如87版《红楼梦》、《甄嬛传》、《琅琊榜》……几乎每一部播出时都会引发热议,而且每年都会被剧迷们拿出来列文虎克般地分析一番。
为什么高度还原传统文化的影视剧如此受欢迎?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国风了?传统文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国风,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南京大学教授李晓愚也以自己的故事给出了答案:“我喜欢古诗,它给了我诗意的感受,让我了解生命的深度,甚至在绝望中拯救了我。”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栏目主讲人
从小到大,李晓愚素来就有“学霸”之称。她的人生经历精彩得就像“开挂了”一样:17岁时作为中国青少年的唯一代表只身飞赴巴西论坛,接着保送复旦、获剑桥大学全额奖学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晓愚坦言,自己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和产后抑郁严重失眠。昏暗的夜晚里,正是几千年前,那些同样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写下的诗句解救了她。
对于痴迷学习的李晓愚来说,传统文化既是兴趣爱好,也是精神慰藉。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月明皆如此。”哪怕时隔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依然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依然能抚慰人心。
在无心睡眠的漫漫长夜里,翻阅古诗词成了唯一的排遣方式。每每读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之类描写失眠的句子,我的心中就会滋生无限的安慰。
从三千年前《诗经》里的君子,到孟浩然、高适、陆游,他们统统失过眠,“吾道不孤”啊!古人夜不能寐,或为爱情,或为事业,或为家国兴亡,或为坚守气节,跟他们相比,我的失眠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还从古人那儿得到了一个重要启发:他们虽没有安眠药,却从不为睡不着而焦躁,或弹古琴,或观松月,或徘徊散步,连陶渊明“披褐守长夜”里的“守”字也透着一种安定和坦然。
在无眠的夜晚,这些诗词成为我精神上的加持,我不再痛哭,不再焦虑,不再把睡不着当回事。奇怪的是,当我放弃与失眠搏斗之后,竟然轻松地睡着了。
她将这份感悟沉淀,将文化故事积累,完成了《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作者从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摘取汉字、成语、诗词、绘画、书法、风物这六颗明珠,用69篇妙趣横生的短文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将中华传统文化娓娓道来。
69篇故事,打开历史的大门
都说千年的中华文化之美,蕴含在充满趣味的文字里。
比如说,透过甲骨文中的“南”字,我们可以窥见商代贵族丰富的娱乐生活。它其实是一件乐器。上面是打了结的绳子,用来悬挂乐器,下半部分则是陶制的钟或铃铛。
“南”的甲骨文字形
在商代贵族的生活中,管乐、弦乐、歌舞表演样样俱全。据专家推测,这种叫“南”的乐器很可能是商都以南特有的,或者在演奏的时候习惯放在南面,所以后来就渐渐用来表示南方了。
汉字中还有一些充满诗意的会意字,比如“明”。
“明”的甲骨文字形
在甲骨文中,“明”字有一种写法是这样的:左边是一轮弯弯的明月,右边是一扇镂空的窗户。
夜晚,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屋里,那是古人对“明”字最浪漫的解读。三千多年后,我们仍然一可以在读“一轮明月照窗棂”时与古人心心相印。
传世古画则更直观地展示了古代社会面貌。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半坡彩陶上的图案推测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借助岩石上的绘画窥探原始狩猎部落的心理,从沉睡千年的墓葬古画当中,看到西汉初年人们的死亡观念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50幅博物馆高清插图
书中包含50张绚丽精美的插图,都从近10家博物馆的藏品中精心甄选而出,四色印刷,图文并茂,让大家足不出户便可近距离观赏到馆藏珍品。
同时,书中的“绘画篇”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在选目编排上的考究。为了充分适应青少年读者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我们选用的传世名画皆为中学生历史教课书上出现过的古画,包括《洛神赋图》《捣练图》等。
除了直观地展示了古代社会面貌,李晓愚解说下的古画中还处处透露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贯穿《梦华录》全剧的重要线索是一幅名为《夜宴图》的神秘画作,不由地让观众联想到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究竟有何关联?
尽管【此夜宴图非彼夜宴图】,但剧中虚构的《夜宴图》与真实的《韩熙载夜宴图》有相通之处,即画中都藏着重要的情报。
《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被誉为国宝级画作,不仅在于其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它历来被视为情报画,其中暗藏了当朝的一件泼天大案。
主人公韩熙载是南唐朝廷里一位很有才干的大臣,后主李煜既想倚重他,又怕他存有二心。李煜很想了解韩熙载的私人生活,就把画家顾闳中召来,派他做间谍,到韩府一窥究竟。
这天晚上,韩熙载在家办聚会,顾闳中以同事的身份参加了聚会,他利用惊人的记忆力把当晚到场的宾客、举行的活动一一牢记在心,回家后绘制成这幅三米多长的长卷,向李后主交了差。
韩熙载举办夜宴的行为获得了后世众多文人的赞美,为什么呢?其中又蕴藏了怎样的生存之道呢?
据说,李煜想任用韩熙载为宰相。韩熙载知道南唐积弱,政府难有作为,而北方的赵匡胤胆识过人,实力雄厚不可测……于是这位精明的政坛老手便沉迷夜宴,放纵自己,以此躲避李后主的任命。
韩熙载不羁的行为却颇符合传统文化对于士大夫的要求:当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时,就该做个隐士,或隐于山水之间,或隐于闹市之中,或者干脆隐于声色犬马里。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国风了?再次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想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独特的审美、系统化的思想、先民的智慧、含蓄的情感表达……这些都是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灵魂深处的记忆,一经叩响,便会电光火石般地苏醒。
亲近中华传统文化
从这里开始
南京大学教授
央视科教频道主讲人
李晓愚著
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中语会委员
喻旭初作序
毕飞宇、余华、苏童、范景中、叶兆言、丁帆
联袂推荐
《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一字一词皆有故事
风物书画流韵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