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点击播放音频
滇剧《京娘送兄》:(京娘)我送大哥下山岭;又见一座大松林,当初大哥送小妹,兄妹乘凉在松林。(赵匡胤)兄妹乘凉在松林内,感贤妹为兄摘汗挥罗裙……
昆明盐隆祠中演出的滇剧《京娘探兄》剧照
2022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九届“昆明滇剧艺术周”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您现在听到的是滇剧经典剧目《京娘送兄》,饰演赵匡胤的杨茂是滇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地道昆明人,杨茂说,滇剧的唱腔、道白用的昆明官话,易懂易学,因此深受昆明人的喜爱。
滇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茂
杨茂:过去(昆明)城市小,都集中在一块,居民集中在一起,平常我们演出了,郊区的农民,有些人挑的菜来城里卖了,就用那个钱看戏。
滇剧演员精心化妆
一方戏台,一袭华服,眼波流转,万般柔肠。偏居西南的地方戏滇剧为什么融汇了国内多个主要剧种的特长? 二百多年前,秦腔、徽调、汉剧随着移民先后传入云南,与当地的语言、风俗和地方戏曲长期融合,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滇剧。
清唱滇剧《钱南园》:对河望,深恶痛绝……
滇剧民间演出场所—古渡梨园
滇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已十分盛行。昆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明说,地道的昆明话是滇剧的根。
杨明:如果是普通话,它就唱深恶痛绝,昆明话里边,他就是“深恶痛绝”,她的调下来了。比如说我们去北京,“这多少钱一斤?”“200块一斤。”在昆明,“200块一斤。”
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昆明金马碧鸡坊
昆明方言与北方方言同出一源,是极富包容性又独具鲜明地方特色的语言,它成型于明代,与历史上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族人口徙居云南密切相关。
昆明民间历史文化学者赵立(生前采访):昆明方言形成时期是比较晚的,因为昆明这边,汉语不是少数民族都在用的语言,直到明朝的时候跟内地的联系增加,以及大量内地移民汇聚到云南以后,可能那时候的移民也是来自四面八方,必须要有一种通用的汉语来表达、传达意思,于是就在明初的时候形成了我们的昆明方言。
昆明城市景色
昆明方言属于北方话为基础的官方体系,最突出特点就是昆明话中随处可见的方言儿化音。
昆明民间文化学者詹林:我吃一个梨儿,这个梨字就是典型的儿话音。明天,明儿天;养生,养生儿,有些时候我们听起来很牵强,门,开门儿。在北方话有些东西是不需要儿话音的,昆明人就把它给添上去了。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行走在昆明,一处处文化遗存如珍珠一般散落,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悠悠往事。温润谦逊、与世无争是昆明,独立潮头、勇于担当亦是昆明。她繁花似锦,她历尽沧桑,更在温和的外表下蕴藏了无限的荣耀和勃勃生机。
老昆明童谣《螃蟹歌》:一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两把夹夹尖又尖,走起路来么辗也辗不着。一个螃蟹八只脚,钻进水里辗也辗不着。两把夹夹尖又尖,夹着哪个甩也甩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