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网

我们为什么做了一本杂志?

linx

李俊 外滩传媒出品人

很多人都问过我,同一个问题:

“外滩为什么不做纸质杂志了”?

那些问号,时常响起在深夜的酒吧,在微醺中。

朋友不甘心,还继续感慨:“我好怀念可以翻纸质杂志的感觉啊,可惜,这种手感没了。”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笑笑,说些无关重紧要、“与时俱进”的废话。

但是内心深处,这是一个情结。

起初得知华住创始人季琦先生想做一本纸质刊物,朋友们都劝我,这个事情没那么容易。

华住有这个想法,已经酝酿多年。但疫情3年,酒店旅行业遭遇的压力,大家都心知肚明。人文只是情怀,不是数字报表。

从我们开始筹备,到如今《全季旅人》第一期陆续进入全季酒店客房,恰好也是整整 3 年时间。

大环境一波三折,但每个人对内容品质的悉心呵护,拼尽全力。

还记得,全季CEO沈怡君表情严肃,跟我说:“全季酒店的任何内容,都不应该出现在里面,甚至连一张图都不要有。”

冲着这个格局和气魄, 它值得放手一搏。

以下是我当时写下的主编手记,记录了那段心路历程——

01

6月中旬的周末,我参与了一场不足24小时的长安之旅。

周六,早班机从上海飞到西安,周日一早再返回。

此行是为了提前拜访赖声川,他执导的《幺幺洞捌》正在陕西大剧院演出。同行每个人的内心与其说紧张、激动,不如说是敬重和认真。

过去的7年里,全季人文大赏每年都会跟一位艺术家合作,把他们的理念和人生哲学带给更多旅人。

今年是赖声川。正好遇到《暗恋桃花源》35周年,是偶然,又像是经历过时间的戏梦人生缘分。

当天晚上,现场看倪妮的精彩演出,1500多人的剧院座无虚席。而我们,肯定是笑声和掌声最响的那一群人。

02

从西安市区到咸阳机场,有40多公里,当晚回到机场附近的酒店,已凌晨2点。

街道空荡荡的,看不到人,车也很少。跨进大堂,还有跟我一样晚归的女孩,正在前台办理入住。

推开房门,灯亮着,被温暖包裹。

桌上的诗笺写道,“时光是否永远停止,我们回到遥远的时代,那没有记忆的年代……”。

这是在陌生城市,仍然让我熟悉安心的全季酒店。

中式的审美设计多一分则繁复,少一分则失色,是内敛克制的优雅。简洁的线条,流淌着东方美学情怀,不止于表面。

在最近的8年里,它长出了自己温润的人文气质。

03

我们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去了很多地方,是为了寻找诗意和远方。

但是经常没想到,这些离我们并没有那么远。

第一次注意到全季人文大赏,是它邀请北岛来聊诗歌。

等白先勇来上海,讲红楼梦的时候,我发现全季对文化的重视是较真的。

当林怀民先生对着大家,用超过90度的鞠躬告别他最钟爱的舞台时,我坐在台下,早已哭成泪人……

在这个时代,文化审美成了商业的时髦外衣,我们见过太多易碎的装饰品。

但这群常年在冲锋打仗,身处酒店行业战场的人,内心还是在保有对文化艺术的敬意,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最伟大的艺术家和真正有格局的企业家,本质上他们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如何将艺术文化回归到日常生活。

正如一直在努力把艺术推向大众化的赖声川,和立志要为纺织女工生产丝袜的季琦。

04

遗憾的是,这些带着浓厚人文情怀、能让人精神超脱的时刻,散落在今天碎片化的嘈杂声音里。

没有话题,朴素且触动灵魂的力量,反而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寂寞、也最容易被淹没的部分。

当全季找到我,希望把它们沉淀下来,做成一本纸质刊物时,我几乎没有什么犹豫。

我们不怀旧,但这种久违的油墨香,有不可替代的温暖和记忆。

在每天都有纸媒消失的当下,认认真真来做这一件事。这个时代的纸质书,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而这本《全季旅人》的首刊,对于8岁的全季人文大赏、10年的全季,也是一个全新的旅途。

感谢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华住集团CEO金辉、全季酒店CEO沈怡君、朱周设计创始人周光明先生等一路的鼎力支持,让情怀不只停留于内心,而成为现实。

也让大家在匆忙的旅途中,能拥有片刻宁静的“桃花源”。

外滩传媒参与了《全季旅人》出品的全过程,每个人都异常兴奋。

这本“无用”的刊物,于我来说,也是心结开启的过程。

太多人在忙着追求潮流变化,而我们一直在思考,那不变的会是什么?

它是内容的力量。

大家对纸质留恋的背后,其实是对优质、深度内容的渴望,这也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和动力。

这本杂志的意义,是对品质和人文的恪守,也是探索未来的一支序曲。

我们在评论区也会随机抽取五位朋友,送出这本特殊意义的首刊。

文/李俊

图/刘振亚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标签: 一本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