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马鸣谦
本书的诞生,缘起于一次谈话。
2019年9月,柳向阳兄过苏州,我与茱萸在他过宿的旅店客房聊天。席间因讲起李白、杜甫的一生行迹与创作的关系,就谈到了古典文学(尤其唐诗)与地理空间的对应。聚焦到唐诗,我们当时初步决定了书写4个城市,即长安、洛阳、成都和扬州。过后由柳向阳兄联络其他作者,唐克扬兄认领了长安,我认领了洛阳,茱萸兄认领了成都,而任之女史认领了扬州。
此前几年,我一直在酝酿名为“诗人传三部曲”的小说创作计划,第一部《征旅》打算写杜甫居留夔州的生涯,第二部《少年李的烦恼》写李商隐早年恋爱情事,而第三部《池上》写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逸乐生活。尤其《征旅》的准备,此前我已阅读了大量研究资料,对杜甫旅迹所至以及生活过的地理空间与创作的关系,感受尤为强烈。与柳向阳、茱萸兄旅馆中所谈,其实也是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意外触发的一个结果。
巧合的是,洛阳是杜甫、李商隐和白居易都曾生活居留过的地方,因此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动笔书写“诗人传三部曲”之前的一次预热。当然,它是独立于小说创作的,需要不同的规划和手段。
唐诗浩如烟海,盲目索求可能很难写出别有意味的东西。于是先就搭设了一个结构框架,也就是目录草稿。
究其要点,大致想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一、我很爱读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先生的串讲,往往会将背景史事、诗作注评与诗人生涯串联起来,这样的通贯讲述常给我以莫大的启发。因此,我希望这次能够尝试采用同样的笔法。
二、我也爱读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因为规划中的这本书跨越了隋唐300多年的大时段,所以也会有文学史的线索勾勒部分。我希望能写成像米尔斯基那样的“鉴赏家读本”,富有文学的营养与情趣,可以清晰看见每个诗人的独异特性,也能写出他们彼此间影响传递的关系。当然,还要摆脱教科书式的过于学院化的枯燥文风。另外,龚鹏程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上半部也有可以取法之处,立论有时非常精彩,但他实在是大手笔,往往不提作品而单提观点,读来总有蜻蜓点水之憾。
三、因为是以隋唐洛阳为空间的设定,所以要讲到的大多是与洛阳有直接关涉的诗作。唐诗存数5万首中,写到洛阳就有近十分之一。因为须在数量繁多的诗作中挑选择别,所以本书又会具有某种诗歌选本的性质。
四、我也爱读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这部书在此前20年我买了3种不同的版本,细读过两遍(最近一遍是在两年多以前)。施先生的文笔是我最喜欢、最投味,也希望追摹的。他在《唐诗百话》里辟设了很多条目,一个条目即一个小专题,专讲一首作品或一件事,也可为读者提供阅读上的便利。本书每章之内的每小节就采用了小专题的形式。
五、我还爱读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那真是天才横溢的发挥啊!这样谈论唐诗的文章,本身也是精致耐读的文学作品。因此《唐诗杂论》也是我致敬、学习并仿效的一个目标。
六、最后,我也希望能够梳理出洛阳这个城市空间在唐诗中的呈现。书中引用讲述到的这些诗,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也应该同时与诗人在城市中的具体生活相结合。
待全书结稿,一看篇幅,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约定的10万字数,不禁莞尔。变化总是比之前的计划要快。可是,如果已确立的框架逻辑没有问题,那么,如此篇幅也是可以接受的。能够步《唐诗杂论》《唐诗百话》的后尘,于我也是一种光荣。
最后,要致敬清代地志学家徐松。没有他的《唐两京城坊考》,本书很多篇章的内容都无法落实到具体的时空当中。作为古代都城研究的开创者,他在19世纪初的嘉庆十五年(1810)完成的这部著作,做了大量基础性的考证,为后人了解隋唐时代的洛阳提供了无数便利,他的功劳成绩理应永为后代所铭记。
《唐两京城坊考》
《唐两京城坊考》的性质是地理志,即对城市地理的考察。可是徐松写书的目的却是为了“吟咏唐贤篇什之助”,具体功用还是回到了解读唐代文学上。他是为了给爱读者提供便利,才发力撰成了这样一部独特的志书。
我写出《唐诗洛阳记》的意旨,也正与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相同。(责编: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