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日语为何混杂汉字?韩剧中为何出现汉文书简?汉文是超越时空的书写,正因如此,才能够成为东亚的共通语言。尽管东亚世界看似“同文”,但是各国却有不同的精彩生发。因此,汉字文化圈背后的东亚世界实则各有千秋、复杂多元。近日,新经典文化出版了在日韩籍学者金文京的著作《汉文与东亚世界》。
这是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本介绍汉文训读的学术普及著作,因而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作者金文京先生,生于1952年,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近年来也关心东亚汉字文化圈交流史。身为在日韩国人,他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也关心张爱玲与金庸,曾将金庸小说译为日文。他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一口流利的中文令读者惊讶不已。在《汉文与东亚世界》这本书中,他便是从独特的东亚全局视角出发,试图重新建立汉字文化圈的坐标体系。
《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中文版,也是由金文京本人亲自由日语翻译为中文,说是翻译,其实相当于新书,中文版针对中文读者改写,并增补了学界最新成果。在该书中,作者着重讲解了一个叫做“训读”的概念。训读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读汉字的意思。例如“山”这个汉字,日本人念作“yama”,古代朝鲜人可能读成“moe”。这就好比一个禁止吸烟的标志,中国人看到这个标志就把它读作“禁止吸烟”,英美人则读作“No Smoking”,大家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这个符号,这就是训读的原理。
按照书中的观点,汉字字数很多,对于外乡人来说,要记字形字义已经够麻烦了,还要记发音,那就更麻烦了。何况古代交通不便,对绝大多数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人来说,恐怕一辈子没有机会去中国,也没有机会跟中国人直接交谈。所以,对他们来讲,要读汉字写的书,或者用汉字来写文章,只要知道字形字义就行了,至于汉字的字音,就不一定要知道了,用自己的语言来读也可以。这样一来,同样是汉字写的书,比如《论语》,面对同样的文本,日韩读者的发音、读法,都跟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写的汉文,也和中国人写的汉文有所不同。由此发展出来的文化,甚至观念都跟中国人有不小的区别。这就是很多中国人恐怕不太熟悉的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历史。
活动中,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介绍了本书日文原版的写作背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汉字走到了中国的国门之外,还有多大的世界。这本书对于我们中国人理解自己汉字的文化特别重要。”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说:“我们是母语使用者,我们很多时候不会去想汉文化或者汉字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所谓文化上的所有‘化’,就是这个是我们的,加了一个‘我们’。而这本书恰恰挑战了‘我们’的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们说汉字不仅仅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