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提供
8月27日下午,楠枫书院人头涌动,“谈魏晋风流品魏晋风骨——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增修版)新书预售”活动在一曲《广陵散》中拉开了帷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该书作者陈传席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阎安等四位嘉宾展开对谈,带领读者走进真实而生动的魏晋社会,体会独属魏晋的风骨、风度和风流。
全面呈现中国画论的发展源流
记者了解到,《六朝画论研究》已出版24版,广被国内研究六朝美术史的学者引用。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六朝画论研究》中,陈传席对魏晋时期顾恺之、王微、谢赫、宗炳、姚最等人画论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解读。
它虽以“画论研究”为题,但不是画论研究的专题论文的汇编,它全面呈现了中国画论的发展源流。画论的古早版本因相传错脱,不易通读。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有些晦涩,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
陈传席探源述流,把画论的精髓加以剖析,史论结合,从理论、画法、品评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品评文章脉络清晰,立论明确。每篇画论之后还给出了流畅的现代译文。可谓“考据严谨,注校精准,尽是精髓,读后受益匪浅”。
“气韵生动”奠定了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基础
活动现场,陈传席从三个方面谈了 “魏晋风骨”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韵涵。
第一,要长得漂亮,有身姿。魏晋时期是一个重形貌美的时代,人们看重外貌,对人形貌仪容之美的鉴赏成为一种风气。虽然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绘画中的人物却是清新脱俗的。
第二,要有神,神姿俊朗,方能飘逸。魏晋时期人们对形貌美的鉴赏,不仅着眼于形貌本身,而且更加看重从形貌之中透露出来的“神”。顾恺之的传神论,中国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才真正地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