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的《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项研究成果,在故事的真假问题上,虚假故事的转发率是真实故事的六倍。而当真相出现的时候,并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
当然,并非所有的真相都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而是在一些时候甚至绝大多数的时候真相还真的难以阻止虚假叙事。人们本能地喜欢虚假叙事,毕竟虚假叙事比真相来得更刺激,更有震撼力,吸引人们前去围观,并且具备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可能性。围观的人们会接受虚假叙事的刺激,产生一些联想和想象,根据联想和想象进行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于是,谣言就像长了翅膀,到处乱飞。古往今来的一些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传播靠口耳相传。要是没有一些刺激的元素,没有震撼力元素,基本上没有传播下去的可能。故事的原型可能并不精彩,只是具备一点传播的属性,但是经过人们二次传播,进行了二度创作,经过多次传播,就进行了多次创作,让故事具备了很多吸引人的刺激的元素,甚至不乏震撼力,尤其是一些人经过文学渲染之后,让故事不仅带有了刺激性,而且还带有了文学的美学属性,以至于后世的一些文人记录下来,加工整理,使之变成正式的文本流传于世。四大传说的故事大多如此,王实甫的《西厢记》对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的改编,《水浒传》对于《大宋宣和遗事》的改编,《三国演义》的口耳相传属性,对民间“说三分”故事的整理,都在说明文学发展的一些通俗属性,也在说明故事本身吸引人的属性。人们喜欢围观,尤其喜欢围观一些刺激性的事件,能够获得一定的借鉴意义,甚至只是为了好玩,也就要看了,看了就要传播,传播过程中就要改编,这种改编是不自觉的行为,却为故事的传播添加了更有利的因素。
虚假叙事出现之后,大多有些对体制和权威的抗拒因素。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愿意看到这种因素的出现。毕竟,他们失去了话语权,对于权贵们没有什么好印象。而一旦出现了对于体制和权威抗拒的虚假叙事,就很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要不自觉地传播,还要自动添油加醋并深信不疑。自媒体发达之后,人们相信自媒体,而不相信传统媒体。即便自媒体播发了虚假叙事的故事,人们也是深信不疑,毕竟,那些虚假叙事符合了人们的期待视野,也符合了人们反抗的心理。于是,人们对自媒体的信任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传统媒体不信任的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便有关部门出面,对虚假叙事予以纠正,提供故事原型,出了公告,也不能完全消除人们的不信任。或许,自媒体产生之日起,就有着民间信息口耳相传的属性,却并不一定是真相,而是利用了人们的心态,成了赚取点击率和流量的手段。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公布真相,也成为人们不信任的原因,而在调查中期间,自媒体有效填补了公布信息的时间空白,成了人们反复观看的东西,当然也就会获得人们的信任。
虚假叙事传播很快,有时候一条消息迅速传到世界每个角落。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本身附带的一些负面信息,就是重复播放的影响了。有人要看好几遍,有人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就看了几遍,看完之后就要思考,是不是真的,但信息言之凿凿,又看到官方没有及时出来辟谣,也就信了。毕竟,人们对于官场的潜规则以及政治黑幕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于是,他们凭着敏锐的政治感觉以及洞悉事物的能力,判断信息是真的,还要传播出去。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又被加工了无数次,甚至连发布虚假叙事信息的人也始料未及,不知道要发展成什么样。关于“我爸是李刚”的传播,本身只是一种掩护,却成了底层人对于特权阶级的反抗,“二舅”的传播,本身只是一种传统的励志说法,却成了底层人的批判与谩骂。那么,在信息反复传播,反复加工的时候,就好像古代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反复传播,也就不是作者所能控制得了的。而故事原型人物更是不可能跳出来说明,即便说明也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还会被说成是假原型,蹭流量,甚至遭到人身攻击。那么,在反复传播虚假叙事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满足,也在重复中获得了传播的快乐。很多时候,即便真实信息出现以后,也不能有效纠正虚假叙事造成的影响,毕竟虚假叙事已经传播扩散开来,而真实的信息才刚刚起步,具备权威性,却不具备什么加工再传播的可能,毕竟,人们随便加工真实的信息会承担责任,也就不敢乱加工、乱传播了。于是,真实的信息措辞严谨,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还要传播的人负责任,就不会重复传播,大大受限,也就没有虚假叙事传播得快了。
在虚假叙事的传播过程中,叙事依赖于很多人们。人们感兴趣的元素就是兴趣点,兴趣点也就是流量点。有打人情牌的,有打爱国牌的,有妇女保护牌的,有打思乡牌的,有打教育牌的,有打娱乐牌的等等,都在激发人们内在的兴趣点,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引流。而真实的信息却不一定具备这些兴趣点,只是虚假叙事炒作起来的热点引起关注,却不会有什么长久的关注。很多网络上的虚假叙事大多带有文学叙事的属性,也一定集合了一些人们的兴奋点。有自媒体人搞绘画直播,还会在绘画完了以后炒菜做饭,还会照顾小狗,那么,他的视频除了吸引一些爱好绘画的人,就会吸引喜欢做菜做饭的,喜欢照顾宠物的,加入了音乐背景和田园生活元素,也就把那些喜欢音乐和田园生活的人吸引过来。看似是不经意拍的视频,却暗含了编剧和导演的小心思。只是这种叙事是刻意制造的虚假叙事,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却能吸引很多人去围观。真实的生活比较无趣,只是挣钱养家就把人们累垮了,哪里有那么多田园牧歌的生活?
虚假叙事本身的属性促使它快速传播,而真实信息除了公布慢,或者不公布,就是不具备太多的兴奋点和发挥的空间,还要传播的人负责任,那么人们宁愿相信虚假叙事,并且相信所谓真实信息并不真实,背后一定隐藏了潜规则,还要胡乱猜测。那么,还是让失去公信力的真实信息大行其道吧,不然何以应对虚假叙事的传播呢?